漢畫像石藝術創作以現實生活中的物象為依據,極盡誇張變化之能事。其刀筆所向重在捕捉物象特征的勢態,追求的不是自然主義的真實美,而是追求整體的神似美,這種神似美有著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使物體的生命得到了升華,更加傳神,更能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南陽是我國出土漢代畫像石的主要地區,全國館藏漢畫像石六千餘塊,而南陽藏有兩千餘塊,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數量居全國之冠,是我國目前建館最早、藏品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博物館。南陽畫像石以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風格粗獷豪放而著稱於世,更以樸拙豐蘊的文化內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而為社會所重視。
長信宮燈
燈具最早出現在戰國,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實用性,滿足了人們對於取火照明的需求,更有一些是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的藝術品。長信宮燈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長信宮燈,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長信宮燈其製作材料主要是青銅,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設計精巧、修飾華麗,既實用又美觀,是燈具中的珍品,被譽為“中華第一燈”。采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
長信宮燈是銅製燈盞,通體鎏金,中空。燈高48厘米,宮女高44.5厘米,作宮女跪坐執燈形象。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極具審美價值。長信宮燈,從實物看,其主要采用了分鑄套合組裝的形式,即頭部、身軀、右臂、上下兩部分的燈座、燈盤和燈罩六個部分分別鑄造後再套合組裝而成,可拆卸。座似豆形,燈盤可以轉動,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能自由開合以調整燈光所照方向及亮度的大小。燈盤、燈座及執燈宮女的右臂處可拆卸。燈盤中心有一方銎(qiónɡ)柄可插蠟燭。導煙管分成兩半,這種結構設計便於拆卸組裝和清洗煙垢,組裝也簡單、牢固。長信宮燈通體鎏金是通過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塗在銅器的表麵,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則附著於器表上。這就使燈在外形上金光燦燦,燦爛而華麗。
宮女著廣袖內衣和長袍,梳髻覆幗,跣足,神態恬靜優雅。左手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體臂中空,形成煙道。可將燈煙導入器內,以保持室內清潔。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燈上刻銘文九處六十五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後的長信宮,燈上刻有“長信尚浴”字樣,故名長信宮燈。
據考證,此燈本為西漢竇太後(劉勝祖母)所有,竇太後長居長信宮,因此燈上刻有長信二字,後竇太後又將此燈賜予本族裔親竇綰。此燈作為宮廷和王府的專用品、禮品,在當時也是彌足珍貴的。長信宮燈藝術價值、曆史價值極高,一直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譽為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
由於經濟繁榮,漢代燈具使用非常普遍,形狀、種類、質地也更加多樣,兼具實用性和技術性。
“漢代燈具材質有銅、鐵、陶、瓷、玉、石等,以青銅燈具居多。漢代燈具的形式主要有筒燈、行燈、吊燈、盤燈和釭燈,其主體部分仍然以動物、人物的雕塑為主。筒燈為圓筒形,有蓋,中有銅管裝置。行燈主要在行走時使用,為便於手持,燈盤上附有長柄,下有三足,便於放置。吊燈燈體配有鏈條,可以懸掛。盤燈發現最多,一部分盤燈造型與高柄豆很相似,另一部分盤燈是各種動物和人物雕塑與燈盤相結合。釭燈,也稱虹管燈,其燈體有虹管,利用虹管將燈煙吸入燈座,是漢代的新發明。”
漢代的燈具裝飾富麗,紋樣富於變化。主要有弦紋、瓦紋、連弧紋、三角紋、卷雲紋、鱗紋、纏枝紋、卷草紋、獸麵紋、龍紋、雲獸紋、駕鳳紋、鳥紋、鹿紋、蟬紋、猴紋、虎紋、兔紋、蛙紋、羚羊紋、羽人紋等裝飾紋樣。裝飾手法普遍采用漆彩繪、錯銀、鎏金、透雕等。
依照形式、結構的不同,漢代青銅燈具主要分為釭燈、人俑燈、類物型燈、連枝燈、動物形燈等幾大類。
其中人俑燈在漢代燈具中占有很大比重,其造型均作人物持燈狀。“燈的人俑形象多為奴婢或胡人,大小高低不一。人俑持燈的方式也各式各樣,絕少雷同。人俑持燈盤從一個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盤形等各種形式。盤中一般都立有支釘。人俑燈有銅製、陶製的,以銅製為多。銅質人俑燈大多為當時宮廷官宦之家使用的器物,造型優美,製作精巧;陶製人俑燈大多為明器。”
類物型燈具主要以豆形為主,還有奩形燈、卮燈、耳杯形燈等,端莊平實,製作方便,是漢代流行的燈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