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器物(14)(1 / 3)

至南北朝時,“散樂”與“百戲”合稱“散樂百戲”,涵蓋麵更加廣泛。俳優、民間舞和雜技都是當時“散樂百戲”中的主要項目。《隋書·音樂誌》載:梁朝天監四年的一份宮廷宴會的節目單,第十六項是“設俳優”,安排在雅歌與鼙舞之間,從第二十一項起設各種雜技。北齊時,“百戲”表演中有“俳優侏儒”,西魏時有“俳優角柢”。唐代長安設有教坊,“以隸散樂,倡優,蔓延之戲”,已有技藝的側重,“倡優”重說唱技藝,蔓延之戲指雜技表演。教坊中有黃繙綽、唐崇等唐代著名俳優。

宋代習慣上沿用“百戲”指所有民間技藝但已呈現分化的趨勢。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把以唱為主的技藝歸於“伎樂”中,包括當時流行的口栗唱、諸宮調、唱耍令等。而對於散樂,則認為以雜劇為“正色”,“散樂”逐漸成為戲劇歌舞一類的專稱。而“百戲”在宋代多專指雜技及競技表演。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太上多次“射廳看百戲、依例宣賜”,這裏的“射廳”是宮廷中演習武藝射弓的專門場所,其演出的“百戲”極可能是角抵相撲或武術一類。南北朝後稱“散樂”。唐和北宋時“百戲”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每逢節日,舉行歌舞“百戲”盛會。元代以後,“百戲”節目有所發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後“百戲”這個詞逐漸少用。

彩繪樂舞雜技俑,出土於山東濟南市無影山西漢墓,是墓隨葬品,通過樂舞雜技俑,漢代藝術家為我們再現了當時風行市井的“百戲”。演出時的熱鬧歡快場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舞台演出場麵。舞台是一件長形陶盤,二十一件陶俑或演奏、或觀賞,被固定在陶盤之上。在舞台的中心,有一頭戴冠、身著朱袍的陶俑。似為演出司儀,他正在向觀眾介紹節目。司儀身旁有兩位身著紅、白兩色舞衣的女子,她們正揮動長袖,翩翩起舞,旁側戴尖帽的男子,正相向倒立表演“拿大頂”。其後還有兩位男子在表演軟功,舞台後有七人組成的樂隊,演奏者分別在吹笙、鼓瑟、擊缶、敲鍾、捶鼓,個個神情專注。舞台兩側有七名觀眾或助興者,他們頭戴冠、腰係帶,相向拱手而立。整組造型較為稚拙,僅塑人體輪廓,姿態亦稍呆滯,但色彩濃豔,人物繁多,渲染出市井意趣。它集舞蹈、音樂、雜技於一體,布局井然有序,氣氛熱烈歡快,人物生動傳神,成為漢代社會生活的縮影化石,具有高度的文化價值。

漢代統治者接受“謂死如生”的觀念,盛行厚葬,尤其在西漢經濟複蘇之後,這種情形上行下效,愈演愈烈。隨政治、經濟各方麵變化,西漢晚期的陶俑不似早期隨葬題材的單一和造型的呆滯,開始出現世情濃鬱的“百戲”、說唱等情境陶塑,尤以樂舞雜技俑為多。這組彩繪雜技樂舞陶俑,在目前發現的同類內容的中國古代藝術品中屬於年代最早的一件。

西漢時期的陶俑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期為西漢早期,即漢朝建立至漢景帝末年。這一時期的陶俑包括陽陵陶俑、楊家灣陶俑、安陵與霸陵陪葬墓陶俑、徐州北洞山與獅子山陶俑等。

陽陵陶俑皆紅陶燒製,陶質堅硬,一般高60厘米,相當於真人的三分之一。陶俑無臂,原本裝木臂,頭纏紅色“陌額”,覆以兜鍪(móu),穿長袍,披鎧甲。女傭頭梳盤髻,乘馬,披朱紅鎧甲。陽陵陶俑最突出的特征是人物表情豐富,形體簡潔概括,比例適合。

漢惠帝安陵陪葬墓中已出土彩繪陶俑皆武士俑。俑高44—46厘米,頭戴紫色束發幘,兩邊有風帶附係頦下,額前發際用黑、紅兩色抹帶,發髻結於腦後。上身穿淡綠色或紅色短襦,右衽,外穿甲衣,腰束紅色帶子,腿上有淡綠色或紫色的行膝,上下有係帶緊結,足著芒鞋。體形修長,雙目凝視前方。

在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任家坡,發掘了漢文帝霸陵及竇太後隨葬墓坑三十七個,出土陶俑四十二件。這批彩繪女侍俑,皆為模製,足底留孔,便於燒製。其火候較高,質地堅實,青色,表麵敷白色“胎衣”,後用黑褐、深絳、土黃、大紅諸顏色繪飾。內衣多紅色。立俑高53—57厘米,兩手半握,拳眼上下相對,置於胸前,似持物侍立。坐俑高33—35厘米,端莊嫻雅,其製作相當精美,為宮中侍女形象,是竇太後墓隨葬俑。

受秦俑的影響,西漢早期的陶俑多以軍隊的麵貌出現,但二者又不盡相同。這裏的兵馬俑更多的具備享樂的成分。從俑的表情來看,這裏沒有臨戰前緊張的狀態,而是輕鬆愉快,好似陪同墓主人出行遊玩。

同時,西漢早期陶俑塑造技藝高超,風格多彩多姿。在繼承秦俑傳統的同時,又吸收了戰國以來楚地木俑的製作方法。為表現人物性格,傑出的工匠們依照生活經驗,通過對麵部骨骼結構上肌肉的不同處理,使人物的年齡、表情、性格呈現出不同,這些人或清瘦或微胖,棱角分明,威武剛毅,堪稱漢代人物雕塑的博物館。

西漢早期的陶俑,除兵馬俑外,以女侍俑為常見,其他俑種較為罕見。進入中晚期,伴隨著喪葬習俗的變化,人們更注重將日常現實生活的場景,如實搬入地下。住宅由大門、倉庫、闕、正房、廚房、廁所、豬圈等組成。墓室結構,便是墓主人真正的住宅。漢代墓室平麵基本上由東西耳室、東西側室、主室組成,東西耳室一為馬廄,一為倉房;東西側室則為置放罐、壺、盆、碗的餐室和放置歌舞樂俑以助興的客廳。後室則為墓主人棺床之室。它完全仿照世間現實生活而造,適應這一需要的各種俑,也就應運而生。在這些俑中,樂舞、雜技俑最常見,最引人注目。西漢中期以後,受西域諸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樂舞、“百戲”盛行於中原,成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元封二年長安演出“百戲”時,三百裏外的鄉民都入京城觀看。這種狀況在達官顯貴那裏更是有增無減,幾乎宴宴都有歌舞、雜技相伴,以助酒興,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