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器物(14)(2 / 3)

西漢俑追求神韻的塑造。此期陶俑,從五官、身體比例等各方麵,都不如早期那樣寫實,符合人體解剖結構,但卻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與刻畫。如那些身穿長袖短衣、下著肥大喇叭形褲的雜技俑,動作、姿勢極其誇張,為突出鼓舞之步伐,塑造者可以隨意增加人物下肢的長度,使其超出人們慣常的想象,肥大的褲腿猶如長裙,被雙腿帶動,恰如生風。而為了表現雜技的驚險,又適當地縮短雙腿的長度,以增加其動作的穩定性。或許是為了適應樂舞、雜技俑特性,這一時期的俑,總給人以強烈的動感。以麵部五官而言,已逐漸脫離兵馬俑麵部神情嚴肅之束縛,表情開始生動活潑起來。

東漢墓葬刻陶俑

俑產生於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理念,最早的俑出土於殷墟商代王室墓中,春秋戰國時期以隨葬俑的興起代替了人殉舊俗。

漢代雕塑是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俑的種類、數量、材質、水平也都達到了新的高度。以目前出土的情形看,關中西漢帝陵陶俑數量為最多,陶俑一般高50—60厘米。或承襲了秦俑的特點,模製敷彩;或沿襲楚的風韻,裸塑著衣。在侯王墓中,除護衛士兵俑外,家中所使奴婢和供玩樂的伎樂俑也占很大比例。侯王墓中的陶俑體略小於帝陵之墓的陶傭,等級分明。低級官吏和地主墓中也常見隨葬俑,這些俑主要是家中奴婢。生前有奴婢可呼來喚去。死後又怎麼能無人可以支使。西漢南方常見木俑,楚製依舊。山東地區陶俑繼承了戰國齊地俑古拙的傳統。東漢伴隨著莊園豪強的發展,與場景模型配置的小型陶俑多了起來,而且造型更加靈活生動、真實傳神。其中河南的樂舞百戲、武裝俑;四川的勞作、說唱俑;廣東的陶船及船夫俑;甘肅武威的銅車馬儀仗俑代表著這一時期的最高水平,代表著俑的種類的豐富和人們豐富的想象力。

俑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一般說來,東漢時代的俑和動物雕塑,不論在題材範圍上在還是在雕塑技巧上,和前代相比,都有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四川出土的墓俑,具有鮮明的地區特點。西漢墓俑以國都所在地長安為中心,東漢以洛陽為中心,但洛陽的東漢俑像遠不及四川豐富。其他各地,尤以居於當時東西交通要衝的甘肅河西一帶,也有較為突出的東漢俑像出土,如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一座東漢墓中,發現有青銅雕鑄的俑馬群。其中的一件奔馬,高34.5厘米,長41厘米,三足騰空,作馳騁嘶鳴之狀。令人驚歎的是踏地的一足踩在一隻飛燕的身上,世稱馬踏飛燕,憑借著奇思妙想,生動地運用了象征手法,襯托出奔馬的速度,其超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製作技巧令人歎服,這件馬踏飛燕,成為人們評價東漢雕塑藝術較西漢提高的一個佐證。馬踏飛燕在多次出國的文物展出中,轟動了世界,吸引了世界各國人的關注,是東漢雕塑中的瑰寶。

由於馬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馬在隨葬品中是必不可少的。東漢時期,隨葬品中馬的塑造,也體現著能工巧匠們技藝的提高。東漢以前,不論是秦或西漢的陶馬,多是四腿直立,全身的動作少有變化,連頭部也少見動作,而觀察出土的東漢大陶馬發現它已打破了呆板的造型,表現了馬活潑愛動的性格。

在陶俑中特別出色的,有四川成都附近東漢崖墓中出土的一件說書俑。在表達人物的動作表情方麵,是非常傑出的。“它體現出樸實而又富於感情的一個說書藝人的才能和典型性格,雖在造型上體軀比例不夠準確,甚至顯得有些稚拙,但塑者能抓住說書這一主題,並從說書人應如何形象動人來考慮,作了應有的藝術誇張。不僅手腳有大幅度動態,而且從表情上刻畫出說書者激動而又富於幽默感的神態。”簡直就像今天的四川人“擺龍門陣”那般有趣,因此就更惹人喜愛。

四川出土的陶俑,較為突出的,還有在川北綿陽東漢墓出土的一件撫琴高歌俑和手持鏟箕的勞動俑,“前者塑造了一個孤傲不群地昂首跽坐、雙手撫琴的形象,他仿佛正在和曲高歌,抒發胸懷。塑造手法簡潔,衣紋流暢,與所塑人物的風神完全一致。後者左手持鏟,右手握箕,顯示正要開始勞動的瞬間,雕塑手法質樸簡括,也是與具體人的身份非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