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除陶俑外,四川還有石俑。在蘆山一佚名的東漢墓中,曾出土一件身高120厘米的石俑,也是持箕的勞動者。同墓還出土一件頭生雙角、口吐長舌的護墓神石雕。但因質為砂石,易於風化,以致形象模糊,顯得粗陋了。
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故宮博物院曾一度開放雕塑館,展品中有一件標為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小型石雕像,係用紅砂石雕成,所雕為男女吻抱、懷摟小兒的逗人形象。這種奇異的題材表現,不僅在中國是前所未見,就是在歐洲各國的古今雕像中也絕少見到。
1957年,在河北望都曾出土一件屬於東漢墓室的騎馬石俑,造型古樸,在馬與人的比例和馬的各部位的比例上,都顯得不大適稱。這可能也是由於石雕造型不易掌握,以致與其他石俑同樣,在比例上不及同時代的陶俑。但這件騎馬俑因有具體的年代可考(東漢光和五年,即公元182年),因此具有曆史價值。
河南陶塑小型動物俑像中,也有不少佳作。如輝縣出土的一件陶狗,在同期出土的明器家畜中是很突出的。狗的形象取材於中國北方農村中多見的看家狗,手法細微,塑造真實,猶如一條活靈活現的小狗立於跟前,把家護院,吠聲不止。另一件刻畫了一頭野豬,手法誇張,麵目凶野。這兩件有生活情趣的作品,是東漢動物塑品中的典範。可與西漢劉勝墓出土的持燈宮女(即長信燈)相媲美。
秦漢時屬南海郡的廣州。也曾發現不少東漢墓。“出土的男女俑像中有頭戴花冠、並飾有寶石耳環的舞伎和舂米、簸米的勞動者,另外,還有托燈或頂燈的坐俑,其生動不遜於四川出土的一些陶俑。又出於漢墓中的陶樓和陶船,在樓屋和舟船的型製上,顯現出南中國特有的風貌,加之在簷下廊前,塑有農家風味的雞、狗,鄉土氣息十分濃厚。從盛妝的舞伎的衣飾上,也可了解到公元前後廣州一帶的生活習俗,是一件既富有雕塑藝術價值又具有地方色彩可供研究的好作品。”
在我國俑像雕塑發展史上,陶塑俑發展最早,其次為銅鑄俑,石雕俑和木雕俑的雕塑在戰國和西漢時代多有應用,而屬於東漢時代的木雕俑,僅限於1956年甘肅武威古墓群中出土的俑人、馬車、牛車以至墓主的住室院落、家具等等,俱為木雕,並塗色彩。木俑中有舞俑、坐俑,形象簡潔稚拙,表情栩栩如生,於拙樸中蘊涵靈動之氣,表現了漢代雕刻應具有的時代風格。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豔,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唐三彩誕生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生產以鞏義黃治窯為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麵積最大、產品數量最多,它的發掘不僅為研究唐三彩的生產過程及製作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研究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作證。
按照《孟津縣誌》載,唐三彩最早出現應該是在清光緒六年(1880)。當時,在洛陽漢魏故城北部邙山上,因為古墓塌陷,出土了一些人、馬、駱駝等不同造型的單彩和多彩釉陶器,但人們並沒有注意這些破碎了的瓷器,更沒有人在意這些塵封了的美麗。他們隨隨便便就把這些陶器處理了,更沒引起當時文物界的關注。有資料記載:“陶器(洛陽)出土最多,如人、馬、駝、牛、飛獸、碗、盤、壺、罐、井臼、灶房等。或素燒,或繪彩釉。製造精美,具美術上之價值。朝代有漢、魏、隋、唐、宋。而最使人感興趣者,實莫如唐代殉葬之人物與馬。其人物,如婦女上服均翻領,猶若西裝。天足著蠻靴,跨馬上,姿態瀟灑,體態健美,絕不類今日女性之盈盈然如風中擺柳也。而馬又特高大,亦不同於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