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器物(15)(1 / 3)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勘探隴海鐵路時,人們又發現許多姿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釉陶隨葬器物,同時也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這時候出土的常見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馬、駱駝、仕女、樂伎俑、枕頭等。尤其是三彩駱駝,背載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那赤髯碧眼的駱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簷帽,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遙想起當年“絲綢之路”上駝鈴叮當的情景。

唐代是我國封建朝代的鼎盛時期,所以說唐三彩從另外一個側麵也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組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因為在唐以前,多隻有單色釉。最多就是雙色釉的並用,在我國的漢代,已經有了兩色,就是黃色和綠色的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後,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有人考證,這和唐代審美觀點的變化有很大關係。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到唐代以後,包容了外來的多種文化,這個時候不論是繪畫、還是陶瓷,以及金銀器的製作,形成了一個燦爛的文化時代。

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首先是緣於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其二是隨著當時王公貴族官員生活的腐化,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作為一種明器,又為冥器,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就連民間的陪葬品中也有唐三彩。

唐三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動物中又以馬和駱駝居多。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玉立,悠然嫻雅,十分豐滿。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頸部比較寬。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通過馬的眼部的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紅、綠、白三色交錯、間錯地在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在唐代是首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麵,都遠不及唐三彩。

舞馬銜杯壺

舞馬銜杯銀壺,1970年西安出土,當時出土的金銀器皿有二百餘件。器型優美。鎏金花紋精細。舞馬銜杯銀壺是其典型代表。

舞馬銜杯銀壺模仿了我國北方遊牧民族裝水的皮囊,壺身扁圓,頂端一角開有豎筒狀小壺口,上置蓮瓣式壺蓋,壺柄為弓形,為防止壺蓋脫落遺失,由一麥穗狀銀鏈係於壺蓋和壺柄之間。壺身兩側各模壓一匹頸係飄帶,口銜金杯,似向主人獻酒的鎏金駿馬。

據說,舞馬銜杯銀壺上所繪情景並非出於工匠的主觀臆想,而是根據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段故事:“唐玄宗在宮中養有舞馬上千匹,並親自加以訓練。每年八月,李隆基生日時,舞馬便披掛飾物,按照《傾杯樂》的節拍起舞助興,並在曲終時銜杯敬酒,唐玄宗對此喜不自禁。”由此看,它記錄了當時帝皇生活的一個場景。

唐代詩人杜甫有詩:“銀中彈箏用,金魚換酒來。”白居易亦有詩曰:“十分蘸中酌,瀲灩滿銀盂。”劉禹錫有詩雲:“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例證了唐代對銀器狂熱的崇拜與追求。

中國銀器最早出現於商周。目前發現的僅為簡單銀飾品。至西周,當時的工匠們已掌握了金銀平脫技術,即將一些銀片貼於器物表麵的塗漆上,經打磨即現出銀色花飾。春秋戰國是銀器的提高時期,從出土的器物看,數量及質量均較西周有明顯變化。

當時的工匠們還掌握了刻花鎏金等技術。至秦漢,中國銀器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工匠們可以用鑄造、焊接、掐絲、鑲嵌、拋光等多種工藝製造出色彩豔麗美輪美奐的器皿。

唐代,金銀器製作有了重大發展。金光閃閃,銀光熠熠的金銀器,昭示了唐王朝富麗堂皇、燦爛奪目的文化藝術。

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技術複雜、精細,已廣泛使用了錘擊、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鏨(zàn)刻、鏤空等工藝。唐朝對白銀的認可,從皇室到宗教上層人士無不對銀器器重有佳,此時的銀器數量為最多。唐代金銀器以器物種類來分,有食器、飲器、容器、藥具、日用雜器、裝飾品及宗教用器,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

隔著歲月的風塵,如今再來欣賞這些豐富多彩具有強烈時代特點的器物,我們是否也會感知一些盛唐的華美氣息,感知盛唐的繁榮呢?

金銀器在唐朝近三百年間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

初唐到唐高宗時期(618—683),器類品種不多,有碗、盤、杯、壺、鐺等。其裝飾特點是劃分出許多區段來配置圖紋,裝飾區間多在九瓣以上,甚至有十四瓣的,這些區間瓣多鏨刻成“U”形或“S”形。棱形器物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