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到唐玄宗時期(684—755),器形種類增多,上一期十二瓣以上的裝飾區間手法已被淘汰,大量采用六等分、八等分來裝飾配置紋樣,裝飾瓣多為蓮瓣形且多為雙層疊瓣,“U”形瓣已極少見,“S”形瓣不再出現。
總之可以說,從唐初到玄宗時期金銀器皿受西方的影響較大,但同時也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外來因素逐漸減少和消失。如高足杯、帶把杯、折棱碗、五曲以上的多曲器物和器身呈凸凹變化的器物很流行。紋飾有忍冬紋、葡萄紋、連珠紋、寶相花紋、禽獸紋和狩獵紋。
肅宗到憲宗時期(756—820),裝飾手法多采用多重結構為主的六等分法,盤類多附三足,出現仿生器形,即仿照動物等的造型。已不見高足杯,帶把杯和多曲長杯等。
穆宗到唐末(821—907),器形種類繁多,盒、碗類器物出現高圈足,仿生器形更多一些,流行四等分、五等分的裝飾手法。
宋代始銀器進入了民間,但製作工藝無明顯提高,元代時間較短,存世器物也不多。明清時期中國銀器的製作及精美程度又達新的高峰,其製作工藝集前世之大成,有許多精品傳世。
從總體上看,元代金銀器與宋代相近似。銀器數量多、陳設品增多,如瓶、盒、樽、奩、架等。元代大多數金銀器均刻有銘款。
明代金銀器的紋飾,龍鳳形象或圖案居多。清代金銀器將金銀器的富麗華貴推向了極至。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征。格調高雅者有之,富麗堂皇者有之,加工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整個器物更是色彩繽紛、金碧輝煌。清代金銀器在器物的造型、紋飾、色彩調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清代的金銀器豐富多彩,技藝精湛。其製作工藝包括了範鑄、錘鍱(yè)、炸珠、焊接、鐫鏤、掐絲、鑲嵌、點翠等,並綜合了起突、隱起、陰線、陽線、鏤空等各種手法。應該說,清代金銀工藝的繁榮,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工藝技法而又有所發展,並且為今天金銀工藝的發展創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越窯青瓷
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窯場之一。“越窯”一詞,出現於唐代。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的詩句讚美越窯瓷器的釉色精美。“茶聖”陸羽也在其論茶專著《茶經》中稱:“碗,越州上……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當然,這隻是陸羽的一己之愛,邢、越之爭,自古就有,在這裏我們不作評論。
唐代文人對當時的越窯非常推崇, “越窯”之名由此而流傳開來。
越窯燒造的青瓷有釉呈青色或泛淡黃色,呈玻璃質感,瑩潤碧翠,勻淨柔和;胎質細膩堅硬,胎色灰白稍帶淡黃;器物造型多生活用具如碗、盞、壺、碟、盂、盤、罐等;多素麵而很少紋飾,質樸無華等特點。另外燒造方法,多用鬆柴燒製,由於火力軟而火焰長,燒製中窯內充滿火焰,因此釉在熔融呈青色時,受到還原作用。
由於越窯青瓷民間流傳極少,故現今如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秘色青瓷,可說是鳳毛麟角,價值連城。
越窯的曆史可分為起源、發展和鼎盛三個時期,這裏有份最新的考古資料,不妨共享。
東漢時期是越窯的起源階段。越窯瓷器出現於東漢。從東漢起,在浙江北部杭州灣內寧紹平原上的紹興、上虞、慈溪、餘姚、寧波等地出現一種器表施青釉的瓷器,這就是東漢青瓷。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浙江省上虞縣上浦鄉小仙壇東漢晚期瓷窯遺址出土的青釉標本進行過多項物理和化學測試,表明這些瓷器具有瓷質光澤,透光性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溫下燒成,器表通體施釉等瓷器特性。
青釉葫蘆瓶東漢越窯瓷器在上虞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首先,這裏蘊藏著大量的優質瓷土資源;其次,這裏山巒起伏、森林密布,有豐富的燒瓷燃料;再次,上虞地處杭州灣南岸,曹娥江縱貫全境,水運交通十分便利。正是基於這三點,上虞越窯成為中國瓷器的發祥地。
六朝時期是越窯的發展階段。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後,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紹興、上虞、餘姚、寧波、奉化、臨海、蕭山、餘杭、湖州等市縣都發現了瓷窯遺址。六朝時期的越窯是我國最早形成窯場眾多、分布地區很廣、產品風格一致的瓷窯體係,而中心窯場仍然集中於上虞縣。六朝晚期從南朝起,越窯的製瓷中心逐漸轉移到餘姚縣的上林湖地區(今屬慈溪縣)。
唐宋時期是越窯的鼎盛階段。唐代有許多著名的青瓷窯,例如浙江的越瓷、甌窯、婺州窯。湖南的嶽州窯、長沙窯、江西的洪州窯、四川的邛崍(qióng 1ái)窯等。然而唯越窯青瓷因其釉色,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成就而躍居眾窯之首,成為當時青瓷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