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器物(15)(3 / 3)

越窯青瓷所呈現的那種細潤如玉、光潔無疵的釉麵。確實在我國青瓷燒造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越窯青瓷不僅釉麵精致無比,其造型也生動優美,各式缽、盆、燈、罐、瓶、執壺、唾壺以及瓷塑等應有盡有,許多器物還能逼真地模擬自然生物的形態,如仿照瓜形製作的壺,仿海棠花式的碗、盤等皆惟妙惟肖,其中模仿荷葉形狀的洗子,則更充分發揮青釉瑩潤欲滴的特色。唐代青瓷因為追求一種“冰肌玉骨”的藝術效果。所以早期器物極少裝飾,僅以“捩(liè)翠融青”的釉麵取勝。晚唐五代時期出現的刻畫花紋,則受當時絲綢、金銀器、銅鏡的影響。它以各種龍鳳、遊魚、雲鶴、鸚鵡、峽蝶、花卉等作主題,線條纖細流暢,紋飾生動活潑,使單調的釉麵平添幾分誘人的魅力,難怪清代自命風雅的乾隆皇帝也有“李唐越器世間無”的感歎了。北宋初年,越窯仍有一段輝煌的時期,當時全國窯場因各地戰事平息,處於相繼興起之中,越窯青瓷便成了大家競相模仿的對象。如北方的耀州青瓷,定窯白瓷,南方景德鎮窯影青瓷等,都曾盛行越窯青瓷那種刻畫文飾的裝飾方法,直到北宋中期,這些窯場才逐步擺脫了越窯的影響,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唐代越窯製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隨著瓷器質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場迅速擴展,胎質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清純,並具有玉質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麵。唐代的越窯還首次進入宮廷,開始成為“貢品”。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中曾經出土了十四件唐代越窯青瓷。據同時出土的《監送真身……並新恩賜金銀寶器衣物帳》記載,唐懿宗所賜物品有:唐秘色碗“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疊(碟)子共六枚”。

這十三件碗、盤、碗是唐懿宗(860—873)時期的產品,也是中國最早的官窯瓷器。另一件青釉八棱瓶雖未見文字記載,但上林湖窯遺址中也有此類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區曾經燒造過官窯貢品。

五代越窯瓷器的生產被錢越國壟斷,且繼續生產秘色瓷。五代秘色瓷在浙江錢越國貴族墓中有大量出土,如1966年杭州市玉皇山發掘的五代天福七年錢元瑾(錢越國第二代國君)墓;1980年臨安縣明堂山發掘的唐天複元年水邱氏(錢越國開國國君錢鑼的母親)墓和1996年臨安縣玲瓏鎮發掘的五代天複四年馬氏(錢元瓘之妃)墓等,曾出土過精美的晚唐、五代越窯秘色瓷,其中還有當時僅限於皇室使用的龍紋瓷器。

北宋時期越窯繼續燒造青瓷。據文獻記載,宋朝立國初期,從開寶到太平興國十餘年間(968—984),錢越國控製下的越窯曾為北宋朝廷燒製青瓷貢品達十七萬件之多,說明北宋初年越窯生產的青瓷不僅質精而且量大,許多珍品還作為禮品被宋廷贈與遼國,所以在北方遼代貴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窯瓷器出土。

當青瓷出落得楚楚動人的時候,它終於藉海上貿易興起之利,從海路大量出口,行銷世界各國。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把這條運輸瓷器的海上航路譽為“陶瓷之路”。1976年和1977年,在朝鮮新安海域打撈出的一艘中國元代沉船,內有陶瓷器計6463件,青瓷占一半以上。遠在埃及的開羅郊外福斯塔遺址,發掘出從唐代到清代的中國陶瓷片,達2.2萬多片,最多的是越窯青瓷。著名的土耳其托普卡珀宮博物館,收藏有8000多件中國陶瓷,最顯眼的就是越窯青瓷。

白釉瓷

白釉瓷,我國傳統瓷器的一種。是在含鐵量低的瓷坯上施以純淨透明或乳濁高溫釉燒製而成的白色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礎上出現的。窯匠們在掌握了三氧化二鐵在釉中的呈色規律後。有意識地降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燒製了白瓷。

白瓷自東漢晚期出現,曆隋至唐發展成熟,唐宋兩代白瓷達到高峰。在唐代,白瓷向青瓷的傳統優勢地位發起了挑戰,瓷業出現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這個時期的白瓷代表,是著名的邢窯。曆史上對邢窯的記載最早見於《新唐書》,提到了“邢州貢瓷”,說明初唐邢州已生產出高品質的白瓷,邢窯因而得名。後來《國史補》又具體提到產地內丘(在曆史上,丘同邱)。後來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窯燒製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窯燒製的“象牙白”(或稱“豬油白”、“奶白”)瓷,取得了白瓷燒製史上的最高成就。

唐李肇《國史補》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可見其質量之高,數量之大,影響之廣。這說明,它既是給朝廷的貢品,也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公元9世紀中,段安節《樂府雜錄》記唐大中初時的樂師郭道源“用越甌、邢甌十二,旋加減水,以盤擊之,其音妙於方響”。筋即箸,是筷子。這段文字說明邢窯白瓷質量之好,胎骨堅實致密,叩擊時有金石之聲,所以能與越窯瓷器一直用作樂器(邢瓷極有可能是作為高音部)合奏出音樂,而陶器絕對沒有那般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