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代之後邢窯因受戰亂和優質原料枯竭的影響開始走向衰落。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中心仍在北方,較大規模的白瓷窯有河北曲陽窯、河南鶴壁窯、陝西耀州窯等,南方地區最早發現的白瓷產地是江西景德鎮。
“唐末至五代前期,由於藩鎮割據,政局混亂,爭戰頻繁,僅邢州一帶六十多年之中就發生戰禍二十八起。《資治通鑒》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戰禍使得這個地區野無稼穡,生靈塗炭,大批勞力被迫服役,或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細白瓷已不生產,粗白瓷質量明顯下降。”這是社會原因。
從自然條件來看,這裏地質構造條件複雜,地層嚴重斷裂分割,瓷土層位不定,產狀淩亂,數量有限,好的瓷土找不到,采不出,隻好使用次料。自然條件的劣化,不是人力可逆轉。
再次是技術漸趨保守落後。到宋時,邢窯北鄰的定窯和南鄰的磁州窯皆憑借當地資源條件的優勢而崛起。爾後,金元時期恢複生產的邢窯原址的少數窯場,已不可當日而語,僅靠模仿定窯、磁州窯生產,工藝落後,隻能望二窯而興歎了。邢窯的衰落自然還有其他原因:朝廷的苛政,官府的敲詐,洪水衝擊等等,終於將邢窯淹沒於漫漫的曆史之中。
4.宋代以後新窯興起。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陽的定窯為代表,較著名的還有山西介休、盂縣、平定、陽城等地。福建德化在宋代時也曾燒造白瓷。元代時白瓷生產規模縮小,以景德鎮窯燒製的“樞府瓷”(即“卵白釉瓷”)為最佳。
5.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窯燒製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窯燒製的“象牙白”(或稱“豬油白”、“奶白”)瓷,取得了白瓷燒製史上的最高成就。由於元代青花瓷和明代鬥彩、五彩瓷器的興起,素白瓷的生產漸趨低落。但是,正由於白瓷的出現。才為青花瓷和色彩繽紛的彩瓷開辟了道路。晚清時期,白瓷生產主要集中在景德鎮和德化兩地。
十八般兵刃
我們常用精通十八般武藝來形容一個人的武藝高強,那麼十八般武藝到底是什麼呢?
《水滸傳》第二回書中說道:“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指的是十八般兵刃。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一卷五》記載:“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棉繩套索、十八白打。”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四種說法:(一)指“刀、槍、劍、戟、镋、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二)與(一)排列相同,唯後三件變為:代、抉、弓矢。(三)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镋、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四)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三)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隻教套路的反映。
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大同小異,形式和內容卻十分豐富。有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雙器械;有帶鉤的、帶刺的、帶尖的、帶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殺的、擊的、射的、擋的。
十八般兵刃之刀:
在青銅器時代,刀開始作為兵器,在戰鬥中用以防身和進行一些簡單的格鬥。西周以後,被利於作戰的青銅劍替代。經過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七年戰亂的洗禮,劍開始被一種柄端呈環形的鐵質長刀代替,刀身一側開刃,另一側是厚實的刀脊,既利於尖劈,又不易折斷。三國時期這種鐵質長刀在軍隊中被廣泛應用。刀的種類已有手刀、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及筆刀八種,有的還把刀環製成各種鳥獸形號稱“大夏龍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