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器物(16)(3 / 3)

刀是英雄的寶物,沒了刀,英雄就少了些許蓋世的氣魄。

《梁山泊林衝落草汴京城楊誌賣刀》一回書說的是青麵獸楊誌謀官未成,準備把祖傳能砍銅剁鐵的寶刀插了草標兒賣掉,後遇京城有名的潑皮,用寶刀將其殺了,寶刀成全了他的勝利。《三國演義》中的蜀漢大將關雲長,手中一把青龍偃月刀,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叱吒風雲。

十八般兵刃之斧:

斧,最早是作生產工具和狩獵工具使用的。人們先將石塊打擊碰砧,製成石斧,後來和弓箭一樣成為戰爭的武器。到了漢代,斧鉞多用鋼鐵鍛造,在軍隊中使用。

隋末農民起義的驍將程咬金,手使一柄宣花大斧,劫皇綱、三斧定瓦崗,當了混世魔王。十八般兵刃之槍:

矛槍是中國古代曆史最為長久的品種之一。據《武經總要》所載,槍有九種名目,分別為雙勾槍、單勾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頸槍、錐槍、梭槍、槌槍和大寧筆槍。槍的擊法,以攔、拿、紮為主,要求紮出平直。此外還有圈槍、穿梭槍、劈槍、崩槍、挑槍、撥槍、帶槍、拉槍、架槍、撲槍、點槍等擊法。

十八般兵刃之炮:

“炮”是用炮索帶動炮梢,炮梢利用杠杆原理拋出,沿拋物線形式把皮窩中的石彈飛向目標。後來人們又用炮拋擲火藥製成的火球和炸藥。其威力就更大了。據說,現在通行的中國象棋定形於宋代,“炮”子,就是當時的拋石器械的象征。

十八般兵刃之劍:

俗話說:寶劍贈英雄。相傳楚有龍泉,秦有太阿、工市,吳有幹將、莫邪、屬鏤,越有純鉤、湛盧、豪曹、魚腸、巨闕。劍作為一種實戰武器,到了西漢,無論質量還是功能都達到了高峰,衰落之後,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佩帶於統治階級的身上,以別品秩高下。道家用它作法器,俠士憑三尺龍泉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劍自產生至今,已經曆了三千多年,人們不斷總結研究,創立了運劍之術。

十八般兵刃之戟:

戟的製式有單雙、長短之分,練法也各有特色,但主要有剁、刺、探、片、壓、帶、勾、攔、鑽、掛等。“呂布射戟”是三國時期頗具戲劇性的曆史事件。

十八般兵刃之鞭和鐧:

鞭多為竹節形狀,擊法有捋、崩、砸、掛、兆、截、封、閉、架、擋、摔、掉、點、掃等。鐧有雙、單之分,一般以演練雙鋪的為多。練時要求猛、快。擊法有上磨、下掃、中截、直劈等二十四去。

十八般兵刃之棒:

棍棒的名稱很多,叫做杖、杵、梃、棒、棍、等。棍術講求劈、崩、掄、掃、纏、點、撥、攔、挑、撩、掛。《西遊記》中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憑一根如意金箍鐵棒,七十二般變化,上九天,入地獄,保唐僧西天取經,一路捉怪降妖,終成正果。

十八般兵刃之鎧甲:

防護裝具甲胄,雖不能殺敵,但在戰爭中能保護自己。明清軍隊中裝備的鐵甲中比較流行的是一種鎖子甲,是由金屬環相互套扣,形如連鎖,整體又相當輕軟緊密,有較強的防護能力。

十八般兵刃之錘:

錘,作為一種武術器械套路演練一直在民間流傳。京劇《八大錘》所表現的嶽雲等四小將揮舞雙錘擊金兵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

十八般兵刃之弓: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狩獵戰鬥中,弓箭一出現,就顯示出了石斧、木棒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可以擊中遠處目標。箭也有四種:稱竹箭、木箭、兵箭、弩箭。

冷兵器時代的十八般兵刃造就了無數英雄豪傑,成就了一個個驚世偉業。曆史上一串串英雄豪傑的名字都與這些兵器有關,三國裏善使長矛的張飛,將大刀舞得出神入化的關羽,手執方天畫戟的呂布,挺執長槍的趙雲,腰佩雙劍的劉備。水滸裏使用雙斧的李逵,善用長棍的武鬆以及人稱雙鞭的呼延灼,均武功蓋世。

宋瓷

宋代瓷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處於空前絕後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輝煌時期,不管是在種類、樣式還是燒造工藝等方麵,均位於巔峰地位。宋瓷在宋代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美譽。宋瓷“形態優美、釉色沉靜、花紋含蓄,總體上看,呈現出一種沉靜素雅、凝重高貴的品格”。其瓷藝和美學境界不僅超越了前代,而且後代的仿製品也難與之匹敵,宋瓷是陶瓷史的巔峰,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成為風靡世界的名牌商品。

宋瓷有民窯、官窯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