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官窯,就是國家中央政府辦的窯,專門為皇宮、王室生產的用瓷;所謂民窯,就是民間辦的窯,生產民間用瓷。宮窯瓷器,不計成本,精益求精,窯址的地點、生產技術嚴格保密,工藝精美絕倫,傳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窯,當時生產者看重的是實用、使用價值,生產者要考慮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窯那麼講究,但並非沒有精美的藝術產品,縱覽兩宋瓷壇,民窯異彩紛呈,與官窯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宋瓷窯場首推五大名窯,即汝、官、鈞、哥、定。分別以青瓷、白瓷、秘色瓷、冰裂開片瓷為代表作品。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在河南省寶豐縣,同官窯、哥窯、鈞窯同屬青瓷係。汝窯青瓷以精致見長,宋人讚譽“汝窯為魁”,建窯前後不足二十年,便成為“五大名窯”之首。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麵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製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製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的支釘痕跡”。可見汝窯燒製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
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在汴京(即今河南開封)建窯燒製禦用瓷器,命名為官窯。汴京官窯瓷器胎質細膩,胎釉都纖薄如紙,釉色有粉紅、月白、大綠、灰油等。
汝窯造型最豐富,來源於生活,如宮中陳設瓷,瓷釉顯得晶瑩柔潤,猶如一盅凝脂。有鼎爐、蔥管、空足、衝耳、乳爐、貫耳、壺環、耳壺、尊等及一些仿古銅器。不久,由於金兵入侵,汴京被破,官窯也隨之終結。
據資料記載:當時的京師即汴京(今開封),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時至今日,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
南宋時在今杭州市鳳凰山南麓烏龜山郊壇另設新窯,稱“郊壇下官窯”。此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麵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器型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禮器。青釉素淡,造型典雅,製作精美,反映了宋朝皇帝的審美取向和追求。器型有碗、盤、洗和仿古銅、玉器的各式瓶、爐等。汝窯造型最豐富,來源於生活,如宮中陳設瓷,瓷釉顯得晶瑩柔潤,猶如一盅凝脂。
定窯為民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宋代定窯的印花、耀窯的刻花是瓷器裝飾手法的新貢獻。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最有名,燒製各種皇室用瓷。鈞窯瓷器曆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俱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幹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彙,它創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條件下燒製出窯變銅紅釉,並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朱砂紅、玫瑰紫等多種窯變色彩,紅裏有紫,紫中有藍,藍裏泛青,青中透紅,青藍錯雜,紅紫相映,宛如蔚藍的天空中出現的一片彩霞,五彩滲化,交相輝映。
其“窯變色釉”釉色變化如行雲流水。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讚美之。這是因為在燒製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製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製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