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在國外也有,甚至比較盛行,被稱為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有趣的是,國外的保健食品中所采用的藥物原料卻是取自中藥,有人參、枸杞、紅花、意苡、枇杷、柿葉、葛根、大蒜等。
七百多年前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到歐洲的不少保健食品,現今仍然暢行歐美大地。歐美市場上能見到許多中國傳統保健飲品和食品,如菊花酒、竹葉酒、五加皮酒、人參酒、枸杞酒、木瓜酒、雞蛋酒、蜂蜜酒、烏龍茶、橘皮茶、茯苓餅、八珍糕、薄荷糖、鬆子糖、薑汁糖、話梅和藥橄欖等。中國的藥膳藥飲,越來越多地湧入國際市場,進入越來越多的西方人的飲食生活中。“國粹”筷子
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是筷子,它的使用可能已有近六千年的曆史,筷子被看做中國的國粹之一。在《禮記》上就記著“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說孩子到能吃飯的時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飯。考古發現的各時代的筷子,有骨質的;有銅質的;也有金、銀、玉和竹木質地的。
比起勺子和叉子來,國人對筷子有更為特別的感情,朝夕相處,每日作伴,“不可一日無此君”。雖然如此,我們對筷子的曆史,卻未必人人都能道得出究竟。論說起來就有不識廬山真麵目的遺憾了。
筷子中國古代箸的出現要晚於餐勺。自從筷子出現以後,它便與餐勺一起,為人們的進食分擔起不同的職能。
雖然箸的形狀是那樣的小巧,不過考古發掘獲得的古箸數量卻不少。年代最早的古箸出自安陽殷墟—○○五號墓,有青銅箸6支,為接柄使用的箸頭。湖北清江香爐石遺址發掘時,在商代晚期和春秋時代的地層裏都出土有箸、有骨箸、也有象牙箸,箸麵還裝飾著簡練的紋飾。春秋時期的箸還見於雲南祥雲大波那木諄銅棺墓,墓中出土銅箸二支,整體為圓柱形。
到了漢代,箸的使用非常普遍,它被大量用作死者的隨葬品。考古發現漢代的箸除銅箸外,多見竹箸,湖北雲夢大墳頭和江陵鳳凰山等地,都出土了西漢時的竹箸。雲夢大墳頭一號漢墓出土竹箸16支,一端粗一端細,整體為圓柱形。馬王堆漢墓也有竹箸出土,箸放置在漆案上,案上還有盛放食品的小漆盤、耳杯和酒卮等飲食器具。在雲夢和江陵漢墓出土的竹箸,一般都裝置在竹質箸筒裏,有的箸筒還有幾何紋彩繪圖案。
東漢時的箸,考古發現的大都是銅箸。湖南長沙仰天湖八號漢墓發現的銅箸二支,首粗足細,整體為圓柱形。在山東和四川等地的漢墓畫像石與畫像磚上,也能見到用箸進食的圖像,例如新都馬家東漢墓出土的“宴飲圖”畫像磚。圖中三人跽坐案前,案上放置箸兩雙,左邊一人手托一碗,碗中斜插箸一雙,這表明當時箸的使用已是相當普及。在漢代畫像石裏,有一幅“邢渠哺父”孝子圖,畫麵上的兒子拿著筷子夾著一塊食物送到父親的嘴邊,以此表示他的孝敬,這是表現用筷子的生動場麵。漢代箸的形狀兩端粗細不同,大體為圓柱形,長度一般為25厘米上下,直徑多數隻有0.3—0.2厘米。
隋唐時期的箸考古發現較多,箸的質料有明顯變化,很多都是用白銀打製的,文獻記載唐代還有金箸和犀箸。考古所見年代最早的銀箸,出自長安隋代李靜訓墓,箸兩端細圓,中部略粗。浙江長興下莘橋發現的一批唐代銀器中,有銀箸30支,也是中部稍粗。江蘇丹徒丁卯橋出土的一批唐代銀器上,有箸36支,一端粗一端細。隋唐時期的箸,大都為首粗足細的圓棒形,長度一般在28—33厘米上下。
宋代的箸,考古發現不少。如江西鄱陽湖北宋大觀三年墓出土銀箸兩雙,長23厘米,首為六棱柱形,足為圓柱形。四川閬中曾意外發現一座南宋銅器窖藏,一次出土銅箸多達244支。銅匙111件,銅箸首部亦為六棱形,足為圓柱形。成都南郊的一座宋代銅器窖藏中,發現首粗足細的圓柱形銅箸32支。
元代的箸略有增長的趨勢,如安徽合肥的一座窖藏中有銀箸110支,其中長25.6厘米的有106支,首部截麵呈八角形。
宋遼金元的箸,形製比起以往,並沒有明顯的變化,大都是圓柱形或圓錐形,也有六棱形、八棱形,比較重視箸首的裝飾。長度一般為23—27厘米,最短的為15厘米。
明清兩代,箸的形狀有了明顯變化,流行款式大都是首方足圓形,也有圓柱形的。明代開始有了類似現代這樣的標準的首方足圓箸。四川珙縣懸棺中發現竹箸一支,首方足圓、滿髹紅漆,上有吉祥話語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