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飲食(5)(1 / 3)

清代的箸,由帝妃使用的箸品可見其奢華。光緒二十八年二月《禦膳房庫存金銀玉器皿冊》記載了當時宮中所用的餐具,其中筷子有:金兩鑲牙筷六雙、金鑲漢玉筷一雙;紫檀金鑲商絲嵌玉筷一雙;紫檀金銀商絲嵌瑪瑙筷一雙;紫檀金銀商絲嵌象牙筷十六雙;紫檀商絲嵌玉鑲牙筷二雙;銀鍍金兩鑲牙筷一雙;包金兩鑲牙筷二雙;銅鍍金駝骨筷八雙;銅鍍金兩鑲牙筷二雙;銀鍍金筷二雙;銀兩鑲牙筷大小三十五雙;紫檀商絲嵌玉金筷一雙、象牙筷十雙;銀三鑲綠秋角筷十雙;銀兩鑲綠秋角筷十雙;烏木筷十四雙。這些筷子用料珍貴,製作考究。清代箸的款式,與現代箸已少有區別,首方足圓為最流行的樣式,箸麵還出現了圖畫題詞。工藝考究的箸不僅是實用的食具,也是高雅的藝術品。

到了現代社會,正規的中餐宴會在餐桌上也要同時擺放勺與筷子,食客每人一套,這顯然是古代傳統的延續。

使用筷子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因為它是世界上所有進食具中最難掌握的一種,兩支箸之間沒有任何機械性聯係,全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恰當掌握,輔以無名指的協作,方能運用自如。

華夏民族在曆史上擁有過世界各地區常用種類的進食具。在所有以往使用過的進食具中,筷子具有比之刀、叉還要輕巧、靈活、適用的優點。我們的曆史曾經淘汰了叉子,現在的許多場合正在淘汰勺子,但筷子的地位依然穩如泰山,一絲也沒有動搖。

廚師

在現代人眼中,有人看不起廚師,也有人覺得自己做廚師要低人一等。在古代也會有這樣的事,不過廚師的地位卻不能一概而論,也有獲得崇高地位的時候,甚至還會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商代湯王在伊尹輔佐下,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奠定了商王朝的根基。商湯之有天下,全仗有了伊尹,伊尹就是一個廚師出身的政治家。商湯召見伊尹,伊尹開口就從飲食滋味說起,以此引起商湯的興趣。伊尹談到,凡當政的人,要像廚師調味一樣,懂得如何調好甜、酸、苦、辣、鹹五味。首先得弄清各人不同的口味,才能滿足他們的嗜好。作為一個國君,自然須得體察平民的疾苦,洞悉百姓的心願,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伊尹以烹飪原理闡述安邦立國的大道,是古代中國的一個最偉大的廚師。

古代有這樣一個比喻,“說自古有君必有臣。”就像有吃飯的人一定要有廚師一樣。古代將以烹調為職業的人稱為庖人。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廚師。廚師在古代有時地位較高,受到社會的尊重;有時也掙紮在社會的最底層,受到極不公平的待遇。庖人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主要創造者之一,他們的勞作與成就,理應得到公正的評價。

司馬遷作《史記》,此後司馬貞補有《三皇本紀》一篇,其所記述傳說的人文初祖伏羲,即是一個與庖廚有職業聯係的人物。《本紀》說,“太吳伏羲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或又稱“伏犧”,獲取獵物之謂也。此語出自佚書《帝王世紀》,不是司馬氏的杜撰。我們的初祖是廚人出身,而且以這個職業取名,說明在史前時代、在曆史初期,這一定還是相當高尚的事情,不至於被人瞧不起。

以庖廚活動喻說安邦治國,在先秦時代較為常見,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六十章》)便是最好的例子。還有劉向《新序·雜事》也有妙說,他說一個國君好比一個美食家,他的大臣們就是廚師。這些園藝高超的大臣有的善屠宰,有的善火候,有的善調味,因此肴饌不會不美,國家不愁治理不好。商王武丁有名相傅說,他於夢中見到他想得到的這個人,令人四處訪求,舉以為相。武丁重用傅說,他將傅說比作釀酒的酵母、調羹的鹽梅,也是以廚事喻治國。武丁讚美傅說的話是:“若作酒醴,爾惟曲蘖;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後世也有人因廚藝高超而得高宮厚祿的,尤其在那些喜好滋味享受的帝王在位時。《宋書·毛脩之傳》說,毛脩之被北魏擒獲,他曾做美味羊羹進獻尚書令,尚書“以為絕味,獻之武帝”。武帝拓跋燾也覺得美不勝言,十分高興,於是提升毛惰之為太官令。後來毛氏又以功擢為尚書、封南郡公,但太官令一職仍然兼領。又據《梁書·循吏傳》所記,孫謙精於廚藝,常常給朝中顯要官員烹製美味,以此密切感情。在謀得供職太官的機會後,皇上的膳食都由他親自烹調,他不怕勞累,深得賞識,“遂得為列卿、禦史中丞、兩郡太守”。還有北魏洛陽人侯剛,也是由廚師進入仕途的。侯剛出身貧寒,年輕時“以善於鼎俎,得進膳出入,積官至嚐食典禦”,後封武陽縣侯,進爵為公。

廚師進入仕途的現象,在漢代就曾一度成為普遍的事實。據《後漢書·劉聖公傳》說,更始帝劉玄時所授功臣官爵者,不少是商賈乃至仆豎,也有一些是膳夫庖人出身。由於這做法不合常理,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所以當時長安傳出譏諷歌謠,所謂“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當時的廚師大都以戰功獲官的多,這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