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飲食(7)(3 / 3)

一肉之恨必泄,一飯之恩必報,從一個側麵表現了東周時代的理想人格。微不足道的恩恩怨怨,竟能使平地掀起波瀾,多少驚心動魄的悲喜劇,都由這小小恩怨釀成。又有多少諸侯、多少貴族,正是利用了這種社會心理,招客養士,編織著他們燦爛的夢。

齊桓公由於得到管仲的輔佐,首開春秋時代大國爭霸局麵,成為第一個盟主。他為了廣泛搜羅人才,養遊士八十人,供給他們車馬、衣食、錢財,讓他們周遊四方,招集天下賢士。後來列國都仿效這種做法,爭相網羅人才,不僅國家養士,有權的卿大夫們也都爭相養士。誰給的待遇高,這些士就為誰效力。於是又有了訓練士的大師,孔子曾聚士講學,教習六藝,他的學生不少都做了官。所謂“弟子三千”,優良者有七十二人之眾。到了戰國時代,一些名望較高的學者沒有不聚眾講學的,許多有識之士都把從師作為進入仕途的捷徑。

士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能文能武,他們不由世襲,有的出身相當貧苦,完全靠後天的努力。這些士學成後,為了得到發揮作用的機會,四處遊說。一旦得到賞識,便有可能被提拔為國家大臣,甚至出將入相,起到左右政局的作用。如商鞅本是魏相國公叔痤的家臣,他到秦國說動了秦孝公,一下子被任為大良造,得到了秦的最高官職。張儀也是通過遊說而得到重任的,成為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

戰國中期以後。諸侯國中有權勢的大臣也常常養士為食客,為個人既定的目的服務。戰國四君——齊國孟嚐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還有秦國文信侯呂不韋,他們收養的食客都達三千人之多。這些食客主要包括不同學派的士,甚至還有罪犯、奸人、雞鳴狗盜之徒。食客們幫主人出謀劃策,奔走遊說,以致代為著書立說,無所不為。

齊國孟嚐君田文,為宗室大臣田嬰之後,襲封於薛(山東滕縣東南)。他“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他養的食客多達數千人,一律平等相待,不論其貴賤高低,都與他自己吃一樣的飯,穿一樣的衣。孟嚐君在與食客們聊天時,屏風後有侍史記下談話的內容,特別記下食客親戚的住所。等食客告辭後,孟嚐君馬上派人去探望食客的親戚,並送上一份厚禮,以此籠絡人心。

孟嚐君後來先後為秦、齊、魏三國之相,在艱難之時,都有食客相助,左右逢源,乃至雞鳴狗盜之徒,都能挽救他的性命。秦昭王召孟嚐君為相,後來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害他。孟嚐君使人求昭王幸姬解孔子講學圖救,而幸姬卻要孟嚐君的狐白裘衣為謝。但此衣先已獻給昭王,早已不屬孟嚐君。恰好食客中有人為狗盜者,夜裏扮狗進入秦宮庫房,硬是盜出了那寶貴的狐白裘衣。幸姬得了寶衣,就到昭王麵前說情,昭王在美人麵前沒了主意,竟然糊裏糊塗地釋放了孟嚐君。孟嚐君連夜出秦都,東逃,來到函穀關,關門緊閉,一時出不去。守關有法,規定雞鳴才開門放人通行,而孟嚐君食客中正有一位能學雞叫的,他一叫而百雞齊鳴,雞鳴聲中關門大開。剛剛脫逃出關不久,隻不過是一頓飯工夫,後悔了的秦王已派兵追到關口,真夠危險的。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少子,任上將軍。他為人仁義而不恥下交,不論賢與不賢的士,他都能以禮相待,不敢自恃富貴而看不起他們。所以數千裏之外的士都來投到他門下,使他也有了食客三千人之眾。諸侯因魏無忌賢能,門客又多,十多年間不曾對魏國發起戰爭。各地來投奔他的門客爭進兵法,於是輯為《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可惜已散佚不存。

春申君黃歇,為楚國大臣。當年楚兵解邯鄲之圍,便是以春申君為統帥。他與上列三君一樣,力爭遊士,招致賓客,擁權輔國。平原君曾派使者訪問春申君,使者為了在楚國炫耀,以瑇瑁為簪,刀鞘以珠玉為飾。而春申君食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穿著珠履接待趙使,趙使感到十分羞愧。

文信侯呂不韋,出身富商,受任為秦相,食邑十萬戶,有家僮萬人。他見四君禮賢下士,自歎不如,也設法招致賓客,至有食容三千人。門客為之著《呂氏春秋》一書,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洋洋二十餘萬言。書成後,在鹹陽城旁公布於眾,懸千金於上,揚言諸侯之遊士有能增損一字者,賞予千金,可見呂不韋食客中確有不少當時第一流水平的人才。

被各國權勢者當食客收養的士,到了戰國時代,成為社會上最活躍的一個階層。他們接受主子的衣食,為主子效力。這些食客有時能起到決策性作用,有時還會成為左右政局的關鍵人物。士的思想很明確,你瞧得起我,善待我,我可以為你赴湯蹈火。東周時代流行的“士為知己者死”的話,正是士們人生觀的概括寫照。

孔夫子與飲食

飲食作為一種物質生活,它是受著精神思想的製約的,所以飲食活動常常表現有精神活動的特征。指導飲食活動的理論很多,起源也很早,關於它們的形成時代,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