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飲食(10)(1 / 3)

貢茶,即是向皇帝進貢新茶。這在唐代已形成定例,至宋代時已經製度化,貢茶之風愈演愈烈。唐代貢茶隻有湖州顧渚的“紫筍”,每年清明,新茶便要貢至京城。宋代貢茶的主要產地之一是福建建溪的北苑。北苑茶起初亦名紫筍,繼而又有“研膏”、“臘麵”、“京鋌”之名。北宋初,太祖特派官員到北苑督造團茶,是專用的貢茶。團茶模壓成龍形或鳳形的樣子,稱為龍鳳茶,習慣上稱為“龍團鳳餅”。後來茶模改小,壓成的茶餅稱為小龍團。

此外,貢茶還有“密雲龍”、“白茶”等名目,一品賽過一品。宋代貢茶講究名號雅致,如龍團勝雪、禦苑玉芽、萬壽龍芽、龍鳳英華、瑞雲翔龍、龍苑報春、萬春雲葉等,都是一時名品。北苑貢茶多至四千餘色,年貢四萬七千一百多斤,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貢茶如此多,皇上也不能拿它當飯吃,所以樂得將那些無法飲盡的龍團鳳餅賜給近臣。臣下們得茶,以為受了莫大的恩澤,感激不盡。蘇軾出知杭州時,宣仁皇後遣內侍賜以龍茶銀盒,以示厚愛之意。位不及宰相,一般都難有機緣得此厚愛。歐陽修任龍圖閣學士時,仁宗趙禎曾賜給中書、樞密院八大臣小龍團茶一餅,八人高興極了,平分而歸。這禦賜龍茶拿到家中,根本舍不得飲用,卻當做家寶珍藏起來,待有尊客來訪,方才拿出傳玩一番,以為莫大的榮耀。大龍鳳團茶八餅重一斤,龍鳳小團則是二十餅重一斤,一餅小龍團,分量之輕可以想見,八人平分,一人能得幾許?按當時的價值,一斤龍茶值黃金二兩,正所謂“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貴重之極。也難怪歐陽修說“分得小龍團,隻是捧玩而已”。北宋文學家王禹偁有一首描寫大臣受賜貢茶的詩,詩雲“愛惜不嚐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受賜龍團,喜愛得不行,同樣也舍不得飲它。

有機緣充作貢品的茶,自然是上好的茶,因為上了貢,自然就成了天下名茶。這些貢茶經過各代茶民的培育,品質不斷提升,有些茶品流侍至今。

茶品眾多,難分高下,人人各有所好。一般來說,浙江人愛綠茶;廣東人愛紅茶;福建人愛烏龍茶;雲南人愛普洱茶;北方人愛花茶。在國外,歐美人愛紅茶;非洲人愛綠茶;東南亞人愛烏龍茶;日本人愛蒸青綠茶。要品得茶中至味,恐怕不能少花了功夫,也要多嚐嚐不同的品種。

中國曆史上自唐代開始,出現過許多有名的茶品,隨著製茶工藝的改進提高和人們品飲觀念的改變,不少名品消失了,代之以新的更優良的茶品。未來的茶品,可能在色、香、形、味之外,更加追求保健功效,也許會有更多的藥茶問世,在繼承和創新方麵,發展是不會有止境的。

穀芽酒

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烹飪方法,製作出了各種各樣的美味食物。佳肴縱有千變萬化,亦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的飲食需要,我們在食物之外,還需要飲料。平淡的白水盡管取之不盡,但人類還要取用其他的飲料,如奶水與果漿。不僅如此,人們還要取植物原料費心製作各種飲料,如茶和咖啡。這些依然還是不能滿足人類的嗜欲,於是又經過細心摸索,發明了釀造技術,為天地間帶來了美酒。

愛酒,好像是全人類的通例。不惟是人,連天與地也都是愛酒的,“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有酒仙之稱的李白有詩這樣詠歎。對許多人來說,酒中的感受是美好的、暢快的,對此人們可以津津樂道。不過若是提起酒初釀成功的時代來,我們恐怕很難找出一個完滿的答案來。

好像是從戰國時代開始,延至漢代,人們在狂飲爛醉之後,很想知道酒的起源。飲者對最先造酒給他們帶來美好享受的先人,懷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感激之情,那他是誰呢?

對此,古籍中有不同結論的考證。佚書《世本》和《呂氏春秋》、《說文》說,酒最早是夏禹時代的儀狄初釀成功的,後又由少康或杜康作改進。釀成了美味的糧食酒。愛酒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先生,也說“儀狄造酒,杜康潤色之”。這樣的說法很難說是確切的,古人也並不是全都相信這全是事實。晉代文人江統在《酒誥》中說,他就不大相信儀狄與杜康發明了釀酒枝術的說法,認為酒的出現完全是自然造化之功,人們在剩飯中嚐到了鬱積的芬芳之味,並由此受到啟發造出了美酒。江統認為,酒最早釀成於農業剛剛發明的神農時代,這與《淮南子》中“清盎之美,始於耒耜”之說,如出一轍。將酒的初釀與穀物的栽培相提並論,也許是符合事實的,符合遠古中國的實情。

古代中國酒類的主打產品是穀物酒而不是果酒。最早的果酒是水果直接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生出的液體,穀物釀酒遠不如水果來得容易,因為穀物不能與酵母菌發生作用而生出酒來,澱粉必須經水解變成麥芽糖或葡萄糖後,也就是先經糖化以後,才可能酒化,生出美酒來。當然,人類所得的最早的穀物酒,也不一定經過太複雜的工藝,中國遠古的初釀成功,可能起因於穀物的保管不善而發芽變質,這種穀物煮熟後食之不盡,存放一段時間就會自然酒化,這便是穀芽酒。許多次的失敗,讓人們反複嚐到了另一種難得的美味,激發了人們新的欲望,於是有意識、有目的的釀酒活動便開始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代視酒為“天之美祿”,也可以說是恰如其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