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小池鷗鷺戲荷包——帶皮包者飲
兵靜洗甲兵常不用——脫衣者飲
卒殘卒自隨新將去——帶小孩者飲
古代的酒令傳至今日,除劃拳還在流傳外,還有傳花偶爾行之,最精華的已不見流行了。現代的劃拳有時易顯露出粗俗的本色,有些場合已明令禁止。實際上,酒令在現代社會已走上末路。不知是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的原因,還是傳統文化過於古舊的原因,酒的生產量越來越多,酒民隊伍也越來越大,可是酒令卻近於湮沒無聞了。有些人認為,古代酒令有恢複和發揚的必要,況且酒令是益於身心健康、富於文化內容的飲酒遊戲,應該繼承下來。酒令還不失為一種促人學習的好辦法,使人在遊戲中既飲佳釀,恬情快意,又互相學習,增長知識,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欲為之者甚少,能為之者亦少。如果有閑、有心者做些倡導,關鍵是對酒令的形式與內容進行革新,使其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也許真能開創一個酒令的新時代。試想如果酒廠在酒瓶的包裝中配上一些時尚酒令,會不會讓飲者又多一份新鮮感受呢?
美食與美器的千古絕配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引用過一句古語,雲“美食不如美器”。這句古語古到何時,不得而知,但講究美器的文化傳統,在中國起源是相當早的,一直可以上溯到史前時期。美食不如美器,這話裏表達的意境並不是器美勝於食美,也不是提倡單純的華美的器具;而是說食美器也美,美食要配美器,求美上加美的效果。有了這種追求,再陪以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進步為背景,許多不同質料的器具便不斷被發明出來。餐桌上的菜肴不斷變換著花樣,餐具同樣也變換著花樣,曆史也多多少少由於這個原因,不斷變換著步伐,由遙遠的古代行進到了今天。
中國飲食器具之美,美在質,美在形,美在裝飾,美在與饌品的和諧。中國古代食具之美,從不同時代發明的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玉器、漆器和玻璃器上均得到充分展現。
作為食具使用的陶器,伴隨人類飲食生活的時間最長。中國新石器時期的居民,廣泛製作和使用陶質食具。這些食具往往是陶器中最精致的物品,傾注了先民們的巧思。作為食具的陶器,成形後外表打磨光滑,並以刻畫或彩繪等方式裝飾精美的圖案。新石器時代慣常使用的飲食器具主要有杯、盤、碗、盆、缽、豆(高足盤)、小鼎幾類,出土數量很多。這些器類在地域分布上有一些明顯的特點,如東部地區多鼎、豆、杯;西部地區多碗、盆、缽;南部地區多杯、盤、碗,反映出各地飲食方式上的傳統差異。
隨著製陶工藝的發展,新石器時期的食具燒製的質量越來越好,不論是從質料、造型,還是從裝飾風格這個角度,即便以現代的眼光看,許多器具都頗具欣賞價值。新石器時期的製陶業出現過兩個高峰,其代表性產品分別是彩陶和黑陶。考古發掘到了大量的彩陶器皿和黑陶器皿,製作之精美,使考古學家驚歎不已,甚至曾激動得將其一度命名為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彩陶在中國最早出現在距今七千五百年以前,最初的彩陶是在紅色器皿的口沿部繪一周帶狀紅彩。從距今六千五百年至四千五百年前,是中國新石器時期彩陶繁榮期,仰韶、大汶口、大溪、屈家嶺、馬家窯文化的居民都擁有先進的彩陶工藝。新石器時期末期,製陶技術又有很大發展,成形采用輪製技術,陶窯構築更為科學,燒製溫度也有了明顯提高,製出了前所未見的精美黑陶飲食器具。黑陶的主要器形都是較小的杯盤類飲食器具,有的陶胎很薄,稱為蛋殼黑陶。陶色發黑以後,已不適宜采用彩繪手法來進行外表裝飾,這樣的器皿雖不見五彩的外衣,但沉穩的黑色給人的美感顯然不在彩陶之下。最漂亮的黑陶器皿是山東龍山文化居民製作的,而且多為酒具。先民對飲酒所用器具之美,要求似乎更高一些。江南良渚文化所見磨光黑陶也很精致,有的還壓畫有繁複的行雲流水紋飾,是難得的工藝品。
現代最普遍的食器是瓷器,瓷器耐高溫,光潔度好,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瓷器的製作與使用已風靡全球。中國是它的誕生地。古代中國人的智巧勤勞,為全人類造就了如此合宜的食器,這在中國飲食史上是最光彩的篇章之一。
瓷器的發明,是奠基在製陶工藝發達的基礎之上的,不同的是原料,瓷器用的是瓷土或瓷石,並且掛有瓷釉。瓷器質地緊密,燒結溫度高,具有不吸水或吸水率低的特點;瓷釉透明,呈玻璃質,也具備不吸水的優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成功燒製原始瓷器。標準意義上的瓷器出現在東漢時代,掛青色釉,所以稱為青釉瓷器。北方自北朝時代起,開始燒製白釉瓷器,到唐代白瓷工藝已相當成熟。南方仍以製作青瓷為主,所以唐代製瓷的這種地域性特點稱為“南青北白”。唐代還出現了高溫釉下彩的技術,瓷器的美化趨勢開始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