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飲食(14)(2 / 3)

唐人不少詩篇都寫成於文會,也有不少詩篇敘述了文會,如姚合《早夏郡樓宴集》詩即屬後者,詩雲:“曉日襟前度,微風酒上生。城中會難得,掃壁各書名。”

以文會友,既會舊友,亦交新朋。“相逢何必曾相識”,誦吟一詩,也就算認識了。明代陳詩教《花裏活》記有這樣一事:唐代侯穆有詩名,一次寒食郊遊,看見幾個年輕人在梨花下飲酒,他也長揖就坐。別人都拿他取笑,有人還說,如果能作詩才能飲酒,還須以梨花為題。侯穆立時吟了一首,詩雲:“共飲梨花下,梨花插滿頭。清香來玉樹,白蟻泛金甌。女靚青蛾妒,光凝粉蝶羞。年年寒食夜,吟繞不勝愁。”眾人聽了,竟不敢再作詩了,忙請侯穆飲酒。

不少紈絝子弟並不讀書,當然也作不成詩,他們不懂“文字飲”,僅吃喝玩樂而已。韓愈有《醉贈張秘書》詩雲:“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詩中諷刺的正是那些不學無術之輩。附庸風雅者,也常常有之。安祿山食櫻桃,作《櫻桃詩》日:“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一半寄懷王,一半寄周贄。”有人出於好心,讓他把三、四兩句掉個位置,以為這樣才協韻。安祿山聽了,氣大了,說:“怎麼能讓周贄壓在我兒上頭呢?”原來懷王是他兒子,自當先吃櫻桃,還管什麼韻不韻呢。

文會也好,獨酌也罷,無酒食不成詩文。一般是一邊享用美酒佳肴,一邊吟詩作文。《摭言》說唐人段維愛吃煎餅,“一餅熟成一韻詩”,一邊吃餅一邊吟詩。許多詩人也都是一邊飲酒一邊吟詩的,“酒為翰墨膽,力可奪三軍”,美酒可助美詩成,有下列詩句為證: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飲中八仙歌》)

李白能詩複能酒,我今百杯複千首。(唐寅《把酒對月歌》)

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

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浣溪紗》)

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唐庚《與舍弟飲》)

飲中有妙旨,憑詩斟酌之。(唐晏《飲酒之八》)

不論善不善飲,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血液中酒精含量到了一定程度時(或說為千分之二),話就多起來了。如果是詩人,這時便開始進入創作的最佳狀態。清人馬大年《怡情小錄》提及宋代邵雍正是如此,說他喜歡飲酒,視酒為“太和湯”,“飲不過多,不喜大醉,其詩曰:‘飲未微酡,口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邵雍另一首《安樂窩》詩,有“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句,表達的也是這樣一種意境。不過微醉與大醉之間,相差實際並不很遠,其中的分寸並不好把握住,還需有一種意誌力才行。

冬至餛飩夏至麵

由本土物產為出發點的中國歲時飲食傳統,還體現出一些並不像嚐鮮薦新那樣的另一種時令特點。順應時令安排飲食生活,成為中國歲時飲食傳統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在中國的大部地區,特別是長江和黃河中下遊地區及華北地區,大都是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與這種氣候地理環境相適應,形成了諸多很有特色的節令飲食風俗,對夏季的炎熱、冬季的寒冷,都有相應的節令食物,不僅豐富了飲食生活,而且活躍了節日氣氛。

夏日炎炎,難耐的暑熱令人食欲不振,於是清淡的祛暑食物成了最受歡迎的節物,例如冷麵便是夏令最受歡迎的大眾食品之一。

夏至是夏季的一個重要節令,在古代它沒有像立夏那樣受到重視,雖然一直沒有成為普遍節日,但在南方一些地區,它的意義卻超過了端午。夏至標誌著炎熱天氣的開始,這一日有的地方要象征性地食用一些冰涼食物,冷麵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關於夏至食冷淘麵,《帝京歲時紀勝》有相關記載:“夏至,京師於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麵,即俗說過水麵是也,乃都門之美品。……諺曰‘冬至餛飩夏至麵’。”明清之際,北京的冷淘麵非常著名,有“天下無比”的稱譽。冷淘麵早在唐宋時期就很流行,杜甫有一首《槐葉冷淘》,就寫到了食冷麵的感受,詩中有“經齒冷於雪”的句子。又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等書的記載,宋代兩京的食肆上還有“銀絲冷淘”和“絲雞淘”等出售,絲雞淘即是雞絲冷麵。我們許多人都有夏日食冷麵的體驗,那涼爽的感覺不僅降低了體熱,而且驅走了心中的浮躁。

六月伏日在古時也是一節,與冬季的臘日相對應。伏日的食物以防暑為主,臘日則以祛寒為主。漢代楊惲《報孫會宗書》說,“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鬥酒自勞”,這說明漢代時在民間已是很重視伏臘風俗了。《東京夢華錄》說:“京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包炸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古時各地伏日的節物多以清涼為要,有涼冰、冰果、綠豆湯、過水麵、暑湯和新蓮等。《清嘉錄》說,清代的蘇州在三伏有擔冰上街叫賣的,稱為涼冰。麵條有時還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稱為冰楊梅、冰桃子。又據《民社北平指南》說:“入伏亦有飲食期,初伏水餃,二伏麵條,至三伏則為餅,而佐以雞蛋,謂之貼伏膘。諺去:頭伏餑餑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麵條之類的食品,古時通稱為餅。《荊楚歲時記》說,伏日要食湯餅,稱為避惡餅,那其實就是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