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飲食(14)(3 / 3)

冬季的節令,與夏季氣候正相反,人們於冰雪中取溫暖,於寒冷中求熱烈。為了迎接冬天的到來,古代於十月一日這一天有特定的飲食活動,雖然這一天並不是名目很明確的節令。黃河流域的人們將這一日作為冬季的首日對待,《事物原始》說:“十月一日,……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東京夢華錄》也說:“十月朔日,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北方人此日開始生火禦寒,飲酒作樂,故此就有了“暖爐”之名。

冬季最重要的節令是冬至,古時甚至將冬至看得比除夕還重,這一點在後文還要提及。冬至的節物,對北方人而言,以餛飩最盛。宋代《鹹淳歲時記》說:冬至“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XX’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歲時雜記》也說:“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XX’之說。又雲‘新節已故,皮鞋底破,大捏餛飩,一口一個’”《民社北平指南》說:“十一月通稱冬月,諺謂‘冬至餛飩夏至麵’者,蓋是月遇冬至日,居民多食餛飩,猶夏至之必食麵條也。”冬至食餛飩的用意,據《燕京歲時記》的解釋說:“餛飩之形有如難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冬至之後,還有一個臘八節,時在十二月初八。臘八古稱臘日,來源很早,是一個祭祖先和百神的重要節日。我們現在雖然沒了這個傳統節日的隆重儀禮,卻仍看重臘八粥和臘八蒜。臘八蒜為臘八製作,並不在臘八食用。《春明采風誌》說:“臘八蒜亦名臘八醋,臘日多以小壇甑貯醋,剝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間取食之,蒜皆綠,味稍酸,頗佳,醋則味辣矣。”臘八粥可能與佛教有關。傳說喬答摩·悉達多饑餓時吃了牧女煮的果粥,於十二月八日在菩提樹下靜思成佛,他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後來佛寺要在臘八日誦經,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夢粱錄》說:臘八“大刹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武林舊事》也說:“寺院及人家皆有臘八粥,用胡桃、鬆子、乳蕈、柿、栗之類為之。”臘八粥的用料,有的地方是用八種左右,有時並無限數。據《天咫偶聞》說:“都門風土,例於臘八日,人家雜諸豆米為粥,其果實如榛粟菱芡之類,矜奇鬥勝,有多至數十種。”臘八粥富於營養,是禦寒佳品。

餛飩適於熱食,冬至食用自然為佳品,與夏至的冷麵正相反。臘日食熱粥,又與伏日的涼冰暑湯不同。這說明中國歲時對食物品類的選擇,以順應時令特點為一重要原則。這種選擇的出發點是身體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也就是說,節令食物的安排,要由維護身體的健康為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對此我們在下一節還要談到。

四季佳節與飲食

中國歲時飲食傳統是我們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明傳統的歲時飲食活動對於身心均有益處,值得發揚光大。中國古代對歲時風俗非常重視,無論盛世亂世,都不會隨意處之。不少古代文人對歲時風俗有過記述,為整理和保存這個傳統作出了貢獻。如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在敘述農事活動的同時,將當時士人階層的歲時生活風俗作了詳細記述。又如南朝人宗懍著有《荊楚歲時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門的歲時風俗文獻,係統記述了南朝時期長江中遊一帶的節儀與飲食。後來又有唐人的《輦下歲時記》、《秦中歲時記》、《四時寶鏡》,宋代的《歲時雜記》、《歲時廣記》、《乾淳歲時記》、《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明代的《酌中誌》、《熙朝樂事》、《皇朝歲時雜記》,清代的《燕京歲時記》、《帝京歲時紀勝》和《清嘉錄》等,對一時一地歲時風俗均詳盡記述。

一年之中的歲節,各代風俗移易,所注重的中心並不完全相同。據唐代李肇的《翰林誌》,我們由唐代朝廷對翰林學士的歲節關照上,可知當時選定的大節主要有寒食、清明、端午、重陽、冬至,在這些節日裏由內府供給特別的節料,寒食是杏酪、粥屑,清明是蒸環餅,端午是角黍,重陽是粉糕,冬至是歲酒、野雞等。

在宋代,帝王在年節對臣下有賞賜,稱為“時節饋廩”,據《宋史·禮誌二十二》所記,宋代選定的全國性時節有正日、至日、立春、寒食、端午、伏日、重陽等,與唐代略有不同。在這些節日所賜的食物,立春為春盤,寒食為粥,端午為粽子,重陽為糕。

據《明會典》的記載,明代“凡立春、元宵、四月八、端陽、重陽、臘節,永樂間俱於奉天門通賜百官宴”。這表明歲節的輕重,朝廷是有所選擇的,與前代又有一些不同。明代這些節日及節日特色食品,按《明會典》的記述如下:

春卷正旦節-茶食、油餅、饅頭等;

立春節-春餅等;

元宵節-饅頭、湯圓等;

四月八節-不落莢、涼糕等;

端午節-饅頭、粽子等;

重陽節-糕、點心;

冬至節-饅頭、馬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