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盤、重陽糕與百事大吉盒兒
凡動物都有飲食活動,隻有人的飲食活動帶有特別的感情色彩和文化色彩,人類飲食活動的文化屬性在年節飲食活動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人們在年節飲食活動中抒情、暢懷、言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首節是立春,它常常是在春節之前到來,所以古時非常重視這個節日,不像現代人這樣冷漠地看待它。在《禮記》注引的《王居明堂禮》中,記周天子在立春之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往東郊行迎春禮,賞賜群臣,這表明了上古對立春禮儀的重視。根據後來的文獻得知,立春日有以“春”命名的筵宴與節物,其中“春盤”最為特別。春盤的主要內容是蘿卜、春餅、生蔬,算不上是佳肴。唐人《四時寶鏡》說:“東晉李鄂,立春日以蘆菔、芹菜為菜盤相饋貺,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摭遺》中也有類似說法,並說春盤最早是由江淮間流傳起來的,後來傳入宮中。《燕都遊覽誌》記明代“凡立春日,於午門外賜百官春餅”。食春餅還要配以五辛盤,用五種或更多生菜如芹、韭、蘿卜和粉皮等做成,這與上麵提到的五辛有些不同。《熙朝樂事》記立春之儀說,“縷切粉皮,雜以七種生菜,供奉筵間”。春寒之時,生菜並不能多食,所以《齊人月令》還有告誡說:“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過多,取迎新之意而已。”“辛”和“生”,都寓“新”之意,為了迎新迎春,這是食生食辛的本意。蘇東坡有詩曰:“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酒試春盤。”在寒冷中領受春來的消息,感受新年的春意,春盤被古人當作一種特別的媒介。
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是繼中秋之後又一個重要的秋節,此日要遊宴登高,飲菊酒食花糕。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草書貼《荊楚歲時記》已提到“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宴飲”,《千金月令》則明確提到了重陽登高遊宴,“以暢秋誌”。唐代時很注重這個節令,將其作為一個特定的思親的日子,並賦予許多佳篇。韋莊的“一杯今日酒,萬裏故鄉心”,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都是詩人在重陽節留下的千古佳句。
重陽正值秋菊盛開,賞秋菊、飲菊酒、食菊花糕為這一節令的中心活動。一款重陽花糕。因糕與“高”同音,寓吉祥之意,食糕與登高的用意有些相似。據《文昌雜錄》所記:“唐時節物,九月九日則有茱萸酒、菊花糕。”重陽花糕,有時是用菊花為飾,直接起名菊花糕;有時是雜以棗栗粉麵,統稱花糕。《京都風物誌》說:“重九日,人家以花糕為獻。其糕以麥麵作雙餅中夾果品,上有雙羊像,謂之重陽花糕。”又據《燕京歲時記》的記述,“花糕有兩種:其一以糖麵為之,中夾細果兩層三層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餅之上,星星然綴以棗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屆重陽,市肆間預為製造以供用。”這樣細心裝點的重陽花糕,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步步為高的追求。
又據《瑣碎錄》說,“京師人歲旦,用盤盛柏一枝,柿橘各一枚,就中擘破,眾分食之,以為一歲百事吉之兆。”又據《酌中誌》說,大年初一“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兒者,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共裝盛之”。希求百事大吉,以這樣一種飲食方式來表達,隻有在中國才有這樣的食俗。這同我們較為熟知的用紅棗、花生、桂圓和筷子祝福新婚夫婦早生貴子,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