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在大年初一吃餃子,也是要寄托自己的希望,我們在明人的《酌中誌》中讀到這方麵的記述。《酌中誌》稱餃子為“扁食”,說在正月初一日“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帝京歲時紀勝》則說: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作角(餃)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寶貴之家,暗以金錢小錁及寶石等藏之餑餑中,以下順利。家人得食者,則終歲大吉”。這是描寫清代的情形,應當指的是北方。吃到了包銀錢寶石的餃子,就能一年平安大吉,這是一種非常樸實的願望。
在別的節目裏,也見到其他一些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做法。如《清嘉錄》說蘇州人在除夕時家家戶戶“插冬青、柏枝、芝麻萁於簷端,名曰節節高”;《江鄉節物詞》則說:“杭穀除夕封門,束甘蔗樹之門側,謂取漸入佳境之意。”
春盤,重陽糕,百事大吉盒,銀錢餃子,“節節高”,“漸入佳境”等等,種種節日飲食活動,都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七家茶·百家飯·結緣豆
中國古代年節風俗在體現家庭氛圍的同時,也強調一種社會氛圍,畢竟年節不僅僅是局限於家庭範圍內的活動,也不隻是一個家庭的活動。即便是純粹的家庭活動,中國人也不會將其局限在家庭範圍內,更不用說具有社會意義的年節活動了。人們在多數節日活動中都有親近鄰裏的舉動,有道是“遠親不如近鄰”。於是在節日飲食活動中,又有了一些和睦鄰裏的特別內容。這裏要提到的若幹年節食俗,就有和睦鄰裏的特別內容。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古時有“百家飯”的風俗,這是夏至日的一種非常特別的食俗,它已經在現代節日生活中消逝了。《歲時雜記》記述了這種風俗:“京輔舊俗,皆謂夏至食百家飯則耐夏。然百家飯難集,相傳於姓柏人家求飯以當之。”集成百家飯的過程,就是一個親近鄰裏的過程,你到我家集,我到你家集,集飯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把彼此的關係拉近了。當然“百家”隻是一個概數,實為多家,也許是越多越佳。古人如何認為食百家飯能耐炎熱,我們不容易明白,但這種以健康為出發點的食俗,其實為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收益,大大增進了鄰裏之間的感情。
與百家飯相似的節日食俗,還有“七家飯”。江蘇無錫人於立夏日合七家米為飯,認為能防暑熱傷身。集七家米的效果,與集百家飯是相同的。
江西建昌地區在佛節還有一種百和菜,家家用百果做百和菜,親鄰互相饋送,年年如此。
再說七家茶,立夏日還以飲七家茶的方式防疰夏,如《熙朝樂事》所說:“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清嘉錄》則說:“凡以魘疰夏之疾者,則於立夏日,取隔歲撐門炭烹茶以飲,茶葉則索諸左右鄰舍,謂之七家茶。”錢思元《吳門補乘》也說:“立夏飲七家茶。免疰夏。”為了平安度過炎夏,向鄰裏多家索取茶葉,其用意與百家飯並無區別,都是為了密切鄰裏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