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黑色王國:是本人還是敵人?(7)(1 / 3)

研究人員總希望動物"模型"最好能類似於人的情況,但是沒有哪一種結論能夠被類推法完全證明或者駁倒。因此,用動物測試關於人的理論沒有太強的邏輯意義。然而,當科學家們爭論生物學和醫學中對抗性理論的正確性時,他們往往引述動物研究的結果作為論據。這時候動物試驗主要是起辯論工具的作用。此外,試驗人員在不同的方案中采用不同的動物,卻能夠發現實際上支持任何理論的證據。例如,研究人員已用不同動物試驗表明,香煙有確實致癌和確實不致癌兩種對立的結論。動物試驗者也曾斷言,動物試驗應該能預測由酞穀酰亞胺藥物引起的先天性缺陷。然而,在實驗室中采用的大多數動物物種都不會發展成暴露於酞穀酰亞胺後聽見到的這種肢體缺陷;隻有兔子和一些靈長類動物才會發展現成這種缺陷。幾乎在所有動物先天性缺陷的試驗中,科學家們對於人是否更像能發展為先天性缺陷的動物還是更像不能發展為先天性缺陷的動物這種問題無能為力。

在過去幾十年裏,科學家們對動物生存的極其複雜性包括它們的交流能力、社會結構和感情組成已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因此還出現了對動物試驗另一個角度的爭論。人們開始考慮,動物作為有知覺的生物是否應該享有人類的道德關心?關於這個問題的實際情況是實驗動物的數量正在下降。在英國、荷蘭、德國和其他幾個歐洲國家中,70年代以來其總數已下降了一半;在加拿大,哺乳動物基本上已被魚類所取代;在美國,雖然靈長目動物保持恒定,但自70年代來狗和貓的使用量已減少了一半。其中原因比較複雜。1975年澳大利亞哲學家皮特·桑格發表《動物解放》掀起動物權運動後,公眾對動物的感性認識日益變為同情。人類學家們提供的靈長目動物之間的愛情故事、悲劇、嫉妒和欺騙情節也讓人們為之著迷。雖然對科學家還不至於這樣,但動物的這種人格化觀點為通過各種控製試驗的法律起到了推動作用。而從事生物醫學工作的人們也日益感到自己處於職責和道義上的兩難境地,他們希望能夠用試管代替動物或者尋找其他替代物。

盡管人們的認識正不斷地深化,世界上成千上萬的生物和醫學試驗仍然是在通過動物進行。也許從一定意義上說,動物試驗雖然可能是必需的,但絕對不是最安全和最可靠的。動物試驗的誤導也是絕對不能被忽視的。因為對動物"模型"所作的試驗,將會在成千上萬的人身上通過手術或藥服來重複,這個後果不會像在實驗室裏過著特殊生活的動物所顯現的那樣簡單。人類的機體功能和生活方式使得其試驗結果的不可預測性要遠遠超過動物。

我們對動物的相信程度應該是有限的。

14.喜歡"說謊"的科學家

作為研究科學的科學家自己,有時他們也喜歡說些瞎話,搞些危言聳聽、嚇唬世人的"勾當"。這倒並不是科學家們有意嘩眾取寵,或者拿無知的百姓"開涮"。但是,從客觀效果上說,確實使人們覺得他們內部是在為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而糾纏不清、呶呶不休。

比如說,前文中提到的,在"黑洞"、"反物質"、"相對論"等方麵,科學家們那些乍看玄乎之至、實則又自相矛盾的豐富想象,將把人類導向何處?

又比如說,科學家們對未來世界的設計天花亂墜、神乎其神;可他們是否想過,要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工程,沒有似天文數字般的龐大費用作為強大後盾,豈不是空想而已?在"科學終結"論上,更有些危言聳聽甚至近似於幼稚可笑。在其對立一麵的駁斥下,除了責備論者無意的糊塗或有意的編造外,還有什麼呢?

科研水平與人類認識的有限,是一個方麵。而另一個方麵,那就是科學家自己的責任了。

設計未來:沒有鈔票,隻有幻想

在近期於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題為"未來探索:設想可能、創造機會"的世界未來協會年會上,一位未來學家斯奈德說:"未來就像乘坐滑行鐵道車一樣,發生在現在的問題並非是領導搖擺不定的結果,而隻不過是變化的曆史循環的一部分。"他認為,意識到循環的高峰與低穀,或許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的世界和我們自己。但是,我們必須準備應付迅速的社會技術變化。

美國計劃

探索茫茫宇宙,對人類尤其是美國人來說,還是方興未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忙著製訂21世紀初太空探索的新路線。設在加州帕薩迪納的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空間和地球科學計劃主任查爾斯·艾拉奇說:"今後l0年(的太空探索)將遠比過去10年更加激動人心。過去l0年隻不過是飯前的開胃菜而已,主菜即將端上來。"以下是航天局計劃之中的項目:

1997年:火星全球勘測器已於去年發射,定於此年9月11日到達,執行為期兩年的勘測任務。另外8個將訪問火星的航天器正在建造之中,其中有的將攜帶火星漫遊車。2005年將有一次從火星取回其土壤標本的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