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西藏—祖國:涼州會談的曆史和現實意義(1)(1 / 2)

樊保良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根據這次論壇的宗旨和主持人劉館長前麵講的,我的思路和發言內容就是透過曾經發生在我省古涼州的“闊端與薩班涼州會談”這一重大曆史事件,來看西藏與祖國的關係,也就是讓曆史事實說話。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在兩千多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西藏統一於祖國,就是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還知道,祖國的悠久曆史,是國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闊端與薩班涼州會談的成功,就是蒙古族和藏族為推進中華民族團結統一作出了各自的重大貢獻,就是參與共同締造祖國曆史的最好明證。我們為具有悠久曆史的偉大祖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功不可沒的蒙古族和藏族也是感到無比自豪的。

下麵就談“闊端與薩班涼州會談”的曆史背景、會談的過程及《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的發表,最後談闊端與薩班涼州會談的重大意義。

一、涼州會談的曆史背景,因為這次會談是由蒙古汗國宗王闊端與西藏地方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為代表舉行的,這裏僅就十三世紀西藏社會狀況和藏族人民的願望和要求,蒙古興起和完成統一的要求來講。其他不必多涉及。

公元九世紀,吐蕃王國最後一位國王達磨被弑後,王族和貴戚之間開始了激烈的王位之爭,王後和王妃各挾其子永丹、奧鬆,並得到了外族的支持,爭奪王位,王室分裂為二,遂使吐蕃國內分裂,屬部也相繼叛去。從此,吐蕃無法統一。永丹和奧鬆兩王子兩大派勢力互相攻伐,混戰二十餘年,正如《賢者喜宴》一書所說:“大政權與小政權、眾多部與微弱部、金枝與玉葉、肉食者與穀食者,各自為政,不相統屬。”在吐蕃原周邊所轄的甘肅青海,各路邊將擁兵稱雄,相互火拚。例如駐守洛門川(甘肅武山)討擊使論恐熱自稱國相,反對永丹嗣立,並率萬騎進攻大論尚思思,激戰於洮河西,尚思思敗走四川鬆潘自守。後來論恐熱又進攻河州(今臨夏),最終還是擊殺了尚思思。接著,論恐熱又發兵進攻吐蕃鎮守鄯州(今青海樂都)節度使尚婢婢。戰爭互有勝負,戰地從甘肅臨夏拉到青海樂都最後拉到甘肅河西走廊的張掖、安西等地,戰爭時間持續二十四年,結果論恐熱殺尚婢婢,尚婢婢部將斬首。邊將之間的長期混戰如此激烈,西藏境內的混戰可想而知。

西藏境內的王室後裔與地方勢力相結合,建立了眾多的分裂割據政權。例如一部分貴族逃往羊同(西藏西部),建立了三個小政權。其後西藏又形成阿裏三圍、衛、藏區劃,統稱烏思藏。特別是其間的奴隸和平民大起義,給奴隸主貴族以沉重打擊,藏族社會逐漸進入封建農奴製。後來西藏社會出現了一個普遍而特殊的社會現象,就是這些新興的地方領主,大都與佛教勢力緊緊結合在一起,有的人既是封建領主,又是當地的寺院主。十一世紀中葉,依附於不同領主之間的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依附於不同領主集團的宗教勢力之間,也出現了門戶之見,矛盾日益明朗化。入藏傳教授徒的僧人,有來自國內青海、河西、西康、於闐的;有來自印度、克什米爾等國的。還有西藏當地的僧人,他們收徒傳法,也各有門庭。這些不同的流派和宗門,如《西藏佛教史》所雲:“各標一旌,各樹一幟”。先後出現了二、三十個教派支係,比較大的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

西藏幾百年的分裂割據,互相混戰,給藏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痛苦。所以說,厭惡戰爭,渴望和平,反對分裂,要求統一,是十三世紀藏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強烈要求。

十三世紀蒙古族在其傑出領袖成吉思汗統一下,崛起強大起來。成吉思汗戎馬倥傯四十年,統一了整個蒙古高原和大西北,為其子孫繼續完成全國大統一,建立元朝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