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之初,吐蕃也曾“惺惺相惜”地表示願助“大唐”討擊叛軍,可不久,吐蕃卻乘“大唐”朝政紊亂,自身難保,無暇西顧之機,聯合南詔、黨項、吐穀渾、回紇諸部,大舉犯唐。幾年之內,便攻陷蘭州、廓(青海化隆西)、河、鄯、洮、岷、秦、成、渭諸州。
公元763年(唐廣德元年),吐蕃馬重英等聯合吐穀渾、黨項等部,共率兵二十萬,盡占河西、隴右各地;10月,吐蕃軍殺進長安,燒殺虜掠十五天,大獲百工財富後欣然離去。
大唐帝國威武不再,頹勢已現。唐蕃雙方一邊鏖戰,一邊和盟,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唐帝國勉為其難卻又無可奈何地與吐蕃在清水(今甘肅清水)再次會盟,雙方重新劃定了邊界,並簽訂了很傷帝國麵子的《唐蕃清水盟約》。
該盟約說:“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鳳州西盡同穀,劍南盡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鎮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渡水之西南。……”與此同時,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公元767年(大曆二年),公元780年(建中初年),隴南的成州(今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岷州(今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武州(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文州(今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以及宕昌、近鄰迭部等地,分別陷於吐蕃。至鹹通(公元860—公元874年)中,唐朝方收複武州(《新唐書·地理誌》);鹹通七年(公元866年),收複成州(治寶井堡,後又遷於同穀)(《新唐書·地理誌》)。
從公元762年至公元866年,隴南的大部分地區,被吐蕃占領了長達100年之久的時間。
《新唐書·吐蕃傳》說:公元849年(大中三年),從吐蕃勢力下收複地區的居民“河隴高年千餘見闕下,天子為禦延喜樓,賜冠帶,皆爭解辮易服。因詔差賜四道兵,錄有勞者;三州七關地腴衍者,聽民墾藝,貸五歲賦。溫地委度支榷其鹽,以贍邊。回道兵能營回者,為給牛種,戍者倍其資饢,再歲一代。商賈往來於邊者,關鎮毋何留。兵欲墾田,與民同。”由此可見,吐蕃占領唐地之後,占領區的社會基本狀況是,當地居民吐蕃化,辮發易服;土地大量荒蕪,閑田很多;商業停滯,商品交易衰落。但是,這一時期正是吐蕃融合被占領地區的氐、羌、吐穀渾、黨項等少數民族,並逐漸形成隴南藏族的時期。
清《武階備誌》針對這一情況說:“其在階、文等州者,皆與氐、羌雜處,自分部族,中朝人總以西蕃名之,不複別其漢種唐種也。五代時衰弱不能為患,至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武都夷內附者謂熱戶,今謂土戶者是,與齊民無異。”
《宋史》上說,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三月,王韶收複岷、宕二州。是年,王韶招納沿邊蕃部、自洮河以西,至蘭(蘭州)、洮(洮州)、岷(岷州)、宕(宕昌)、迭(迭部)等州共補蕃官、首領923人;首領給食錢,蕃官給俸祿者472人。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岷州蕃族首領木令征以其城降於秦風路沿邊安撫使王韶,王韶入岷州。10月,宋神宗以王韶收複熙、河、洮、岷、迭、宕等州,並於紫宸殿舉行了盛大的慶功筵會,接受群臣朝賀……如此看來,從公元762年至公元1073年,隴南大多數地方,被吐蕃占領的時間,實際竟長達311年之久呢!
由於隴南是古老的氐、羌民族的發祥地,尤其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氐民族曾在隴南建立過仇池國、武都國、陰平國、武興國等地方政權,公元580年,陰平國被北周所滅後,其政權形式不複存在了,但氐民族的子民們卻依然生活在本地。吐蕃侵占隴南後,他們與羌族,還有隨同吐蕃而來的吐穀渾、黨項、溫末等族,相互生活,相互影響與同化,逐漸形成了隴南今天的藏族。現在隴南的藏、漢民族的生活習性,仍然大量攜帶著吐蕃、氐、羌等民族的遺風,又有秦、漢民族文化的遺存。
二、武都藏民的地域分布
現如今武都藏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白龍江南岸的坪埡和磨壩兩個鄉。但民族特性、民族風情、民俗文化表現較為顯著的,還是坪埡藏族。
坪埡鄉位於武都縣(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縣城西北部。東接石門,南連錦坪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的鐵壩、大年兩鄉,它的西麵是舟曲縣的八楞鄉,北麵是本縣的角弓鄉。東西寬23.5公裏,南北長24.25公裏,麵積約94.5平方公裏。鄉政府駐地坪埡村,距縣城38公裏。全鄉9個行政村。包括:嘩咀、崇山子、風和、坪埡、舊墩、腰道、趙陽坪、鹿連、俄爾等,有18個合作社,截至2004年初,共有1018戶,5344人。村民們大多居住在平均海拔1800多米的山腰豁埡或山坡的台地上。全鄉有3個行政村通了公路,如今有小學4所,民辦小學校5所,鄉衛生院1所,大小宗教場所6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