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武都藏民考(1)(3 / 3)

由於坪埡地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縣,加之民族屬性上類同於舟曲藏民,因此,解放後(1949),坪埡的屬地多有變更。如:1950年建政為坪埡鄉屬武都縣兩水區管轄;1953年劃歸舟曲縣八楞區管轄;1958年公社化時與八楞鄉合並組建為八楞公社;1961年體製調整時,又從八楞公社劃出部分村社,成立了舟曲縣坪埡公社;1963年坪埡公社劃歸武都縣管轄;1980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坪埡公社改為坪埡藏族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沿用至今。

坪埡藏民篤信藏傳佛教,其風俗習慣、衣食住行、婚喪禮儀、節日慶典等,都與喇嘛教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1939年,倪雲傑先生對西固(即今宕昌)、武都、岷縣等地民族分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民族教育等狀況進行了調查,對當時武都少數民族(藏族)的分布情況有較詳細的文字記述:

武都邊民人數,遠較西固為少,皆集中於武都縣城西北七十裏,陳家壩一帶之山地,共計六莊。彼此距離甚近,其與西固殺賊橋番地之最近距離亦僅二十裏,故在衣飾及生活習慣上言,武都邊民與西固殺賊橋及三角武坪一帶之邊民可歸為同一類型。

陳家壩位於白龍江兩岸(紅原注:應為南岸),為麵積廣闊之平疇;平地各莊皆漢人居住,邊民六莊,計二百五十四戶。

六莊之名稱:腰首(道)裏二三戶,舊東上三五戶,趙家坪七二戶,鹿連林六二戶,惡兒族二〇戶,平凹裏三三戶。

趙家坪村莊人戶最多,惡兒族最少,而以平凹裏邊民比較富有,腰道裏莊距各莊皆近,可謂各莊之中心。

由陳家壩山脊以西亦有邊民村莊,歸卓尼楊土司轄,山路崎嶇,交通艱難。據陳家壩土著雲:邊民在武都境內居住,由來已久,在唐宋時代,陳家壩之平疇,原為邊民集居之所,所以漢人來者漸多,邊民乃逐漸徙居山頂,自行築村莊,過山居生活(倪雲傑:《甘肅西固、武都、岷縣邊民之分布及其文化》,原文18000字,刊於《新西北》1941年4卷6期。本文資料引自甘肅省圖書館叢書第一輯《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肅分冊》第81頁,甘肅省圖書館書目參考部編,1984年10月出版)。

倪雲傑先生所說的“舊東”即今之“舊墩”,“趙家坪”即今之“趙陽坪”,“鹿連林”即今之“鹿連”,“惡兒族”即今之“俄爾”,“平凹裏”即今之“坪埡”。

1944年2卷11期《邊疆通訊》上刊登的《甘肅武都之藏民社區分布》一文,雖與倪雲傑先生的記述多有雷同,但更詳細:

武都之藏民,人數遠較西固為少,皆集中於武都縣城西北七十裏陳家壩一帶之山地,共計六莊,距離甚近。其與西固殺賊橋藏區之最近距離,亦僅二十裏,故在衣飾及生活習慣上言,武都藏民與西固殺賊橋及三角武坪一帶之藏民,可歸為同一類型。

陳家壩之藏民各莊,保甲已編就,歸陳家壩第三聯保主任轄,而第三聯保則為武都石門第二區署所轄六個聯保之一,陳家壩距區署所在地之石門僅二十裏。武都第二區長張華亭,安徽巢縣人,年四十五歲,陳家壩第三聯保主任王儒奎,本縣人,年三十左右。

陳家壩位於白龍江西岸(紅原注:應為南岸),為麵積廣闊之平疇,村落錯落多處,然皆漢人所居,而藏民六莊,則分布於附近之山頂上。第三聯保戶口共計六十八甲,藏民占三分之一,計二百五十四戶,有保長二人,甲長若幹人,皆當地藏民。

六莊之名稱為:腰道裏32戶,舊墩上35戶,趙家坪72戶,鹿連裏62戶,坪亞裏33戶,惡兒族20戶。

村莊人口最多者為趙家坪,最少者為惡兒族。六莊中以坪亞裏藏民最為富庶,腰道裏莊距各莊皆近,可謂為六莊之中心。

在陳家壩番地以西,亦有藏民集聚之村落,隔有山梁,歸卓尼楊土司轄。

聞陳家壩土人雲,藏民在武都境內居住,由來已久;在唐宋時代,陳家壩之平疇,亦為藏民村落,以後漢人來的漸多,乃逐漸占有此廣大之平疇,藏民乃在山頂建築村落,徙居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