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武都藏民考(2)(1 / 3)

《新甘肅》月刊資料室在《甘肅之藏族》一文中說,“甘肅各屬藏族,為羌、氐、西番遺種,俗呼番子,在藏、康各地者為吐番,為果洛,以宗教文字統一關係,故統稱藏族。……住牧區域……武都縣屬之峩兒族、風火裏、平埡裏、舊墩、上腰道裏、趙家坪、崇山子、羊咀裏。……人口及族部……武都……峩兒族等,前清歸馬土司管轄,現有男九百四十三人,女八百一十六人,共計一千七百五十九人。……文縣舊屬之王百戶等番地五十二處,自改土歸流後,多已漢化,難以辨晰”(原文刊於《新甘肅》1947年1卷2期)。

三、武都藏民的支派及漢番、熟番、生番等問題

解放前,甘肅的邊民主要有三支——番族、蒙古族、哈薩克族。而武都的番民主要是吐蕃入侵隴南後逐漸形成的藏族。

以坪埡藏族為代表,武都藏族“有自己的語言,他們都信奉藏傳佛教。寺院傳誦的經書,是青海塔爾寺、甘南拉卜楞寺請來的正本經文。……農曆正月十五是他們的宗教節,這一天,毗鄰的宕昌、舟曲、文縣的藏族群眾也遠道而來,觀賞盛會。宗教節開始,喇嘛、和尚和群眾一齊湧向寺院朝拜佛像。朝拜結束後,再到村外山林邊祭山神、祭天。由喇嘛點燃香柏堆起的火堆和象征風調雨順、吉祥如意的符圖,人們在火堆上倒清油,撒上青稞酒和糌粑,以求來年五穀豐登、安居樂業。

每次祭祀結束後,藏族群眾都要在寺廟大院演出傳統的藏戲——麵具舞。三眼火藥炮一響,長號、牛角號、海螺號齊鳴。喇嘛、和尚穿著彩袍,戴著各種麵具,在鑼鼓和鈸的伴奏下依照劇情邊跳邊舞,依次上場。藏戲的內容,主要表現真、善、美與假、惡、醜之間的鬥爭,情節曲折,深受群眾歡迎”(參見《武都史話》,蘇丹:《坪埡藏族的生活習俗》)。

穀苞先生在談到甘肅番民的支派問題時說,對於番民的支派,可以用兩個標準來作為分類的根據:一個是以生活方式劃分,一個是以民族淵源劃分。以生活方式劃分,乃是鄰近番區的漢民(如臨潭、岷縣、西固、武都、臨夏等縣的漢民)劃分番民支派的一個普遍的辦法。他們普遍將番民劃分為三種,一曰漢番,二曰熟番,三曰生番。

漢番的主要生活特征:一是生活上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打獵或伐木業為輔;二是已經定居生活,住所為土房或藏式樓房;三是在語言方麵,男子均能說漢話,婦女中也有能說漢話的。他們在自己家庭中彼此均說藏話;四是在衣服方麵,男子均已改著漢裝,婦女仍穿番裝;五是在風俗方麵,漢番的婚喪製度及貞操觀念等漸從漢俗。甘肅境內的武都、西固、岷縣等縣之全部番民,以及卓尼(洮河沿岸)、臨潭(已編入保甲者)及酒泉(黃泥堡)等地一部分番民均屬漢番。

熟番的主要生活特征:一是生活上已經半農半牧;二是已居有定所,住所為土房或藏式樓房;三是粗通漢語;四是不論男女皆著番裝;五是風俗方麵仍遵守番俗,受漢族習俗影響不大。

生番的主要生活特征:生番又被叫做野番或遠番。一是生活上仍維持在以畜牧為主或遊牧半遊牧的狀態下;二是其住所仍為覆鬥裝之藏式帳房,也有居住於蒙古包、土房或藏式樓房的;三是在服裝方麵,男女皆著番裝;四是語言方麵,一般都不通漢語,除每年秋季至漢區購買食糧雜貨外,與漢族接觸的機會甚少,故一切風俗皆嚴守其傳統習俗(穀苞:《甘肅藏民族的支派及其分布》,原文刊於《新甘肅》1947年2卷1期)。

《階州直隸州續誌·卷三十三·番夷》轉引了幾條隴南“生番”“叛亂”的事例:

“崇禎元年,文縣生番叛,焚掠甚慘。……十三年,守備李誌忠剿馬族生番,為馬百戶部番所害,參將柳應時剿平之(《江誌》)”。

“皇清順治十五年十二月,南路部糾合生番夜襲鐵樓寨。副將羅映台、守備潘雲龍等剿平竹林族,餘部悉降,複立鐵樓寨(《賈通誌》)”。

其實,明清以來,隴南及其周邊番民“叛亂”之事時有發生,並不鮮見。發生“叛亂”的番民,亦主要是所謂的“生番”。如:

泰定元年十二月,階州番叛。陝西行省以兵討之。二年閏正月,階州番為寇,鞏昌總帥府調兵討之。十一月複寇,武靖王遣臨洮路總管元帥盞盞諭之(《吳誌》)。

至正十四年九月階州西番賊起,遣兵討之(《吳誌》)。

明成化間,趙家坪吐番叛,階州守備顧鐸戰歿(《陳誌》)。都察院右副督禦史馬文升,滅西固番族之不即命者三十餘曹(《弇州外史》本傳)。

正德十五年秋八月,西固番侵略,總製尚書王瓊遣鎮守劉文討之,破其八寨,受降而還(《黃誌》)。

萬曆四十八年,月連等番反,文縣守備王繼勳督兵剿捕,幾盡(《江誌》)。

康熙四十七年,西固番叛,檄文縣守備程梓率所部赴援,殲賊無數(《江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