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趙時春生平、仕履及《趙浚穀集》兩個版本的考察(1)(3 / 3)

二、《趙浚穀集》的版本係統

《趙浚穀集》現存有兩種本子,一種是十六卷本,一種是十三卷本。現將兩個版本的具體編定、刊刻過程考索如下:

1、《趙浚穀集》十六卷本的編定、刊刻時間

趙時春晚年即開始著手編定自己的文集。從該本的胡鬆序來看,胡序寫作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此時趙時春五十二歲,賦閑在家,既然趙時春要求胡鬆為其文集寫序,則其文集篇目的編定必定已具雛形。三年後(嘉靖四十四年,1565),太常寺少卿李開先為趙集作序,雲:“集凡十五卷,詩六卷,文九卷,續有作者,當續入之。”由“續有作者,當續入之”的話可見,在文集篇目雛形編定後,趙時春所作詩文也陸續地補入其中。這種增補,至李開先作序時還沒有停止,因為李序雲趙集為十五卷,而王崇古、徐階等人為趙時春撰寫的墓表、序言中均言趙集為十六卷,這說明在李開先序言完成後,趙集仍有增補,估計這種增補一直持續到兩年後(隆慶元年(1567))趙時春去世才停止,增補的結果是《趙浚穀集》詩文由十五卷變為十六卷。

《趙浚穀集》十六卷本的刊刻時間,是在趙時春去世之後。十六卷本前徐階序雲:“集凡十六卷,為詩文凡千餘篇。初,公捐館舍後,其子守岩秘梓於思成堂,其婿巡撫河南、都禦史周君鑒嚐學於公而得其誌守,故又久之而複傳梓於汴。”徐階序作於萬曆八年(1580),距趙時春去世已經十五年,從徐階序可知,趙時春死後(“捐館舍”),其子趙守岩將其父文集私刻於思成堂,多年以後周鑒再次刻版於開封(“傳梓於汴”);因此,至徐階作序時《趙浚穀集》十六卷本已經刊印完畢。

刊印趙集十六卷本共花費幾年時間呢?這從該本附錄的時任兵部右侍郎的王崇古《浚穀趙公墓表》可看出來。《墓表》雲:“遺《浚穀詩文集》十六卷,《平涼府誌》十三卷。”王崇古《墓表》撰於隆慶三年(1569),距離趙時春去世兩年多時間。由此,我們推斷,十六卷本之刻印,從趙時春去世的隆慶元年至王崇古撰《墓表》之隆慶三年,總共花費兩年多時間。證明是:王崇古《墓表》雲:“公文付守岩,使者俾刻而納諸公墓,求無負於地下。”從王崇古此言看,趙守岩刊刻好其父文集之後,要將印製好的文集埋入地下以告慰其父,這需要開啟趙時春墓,於是就請托王崇古作《墓表》以與文集一起入葬(此前徐階已經作過《浚穀趙公墓誌銘》);此時的《趙浚穀集》十六卷本肯定已經印好,然後又將王崇古《墓表》添附於書末。

2、《趙浚穀集》十三卷本的編定、刊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