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趙時春生平、仕履及《趙浚穀集》兩個版本的考察(2)(2 / 3)

有意思的是,周鑒十三卷本沒有收錄作於當年的徐階序,卻收錄了作於二十年前的胡鬆序。

還有一個問題是:徐階是趙時春生前的知音,那為什麼趙時春生前沒有請托徐階為其文集作序?我們以為,這是趙時春對徐階有看法的原因所致;從徐階《浚穀趙公墓誌銘》可以推理出一絲端倪。嘉靖三十二年(1554)俺答擾邊,趙時春被超擢為僉都禦史、山西巡撫去安邊,結果一戰而敗,引得朝野輿論嘩然,從而被廢置回老家,直至去世。這期間,趙時春一直就被認為是紙上談兵的典型,也是在這期間,作為大學士的徐階權重一時;徐、趙二人相交三十餘年,但礙於輿論,徐階始終沒有再次舉用趙時春。徐階在《墓誌銘》中說:“冀論定後薦,且計公年未六十,用世之日長,不意其遽卒!蓋不獨予負公,即公亦且自恨其不及俟予說之行也。”徐階所言“論定”,就是希望朝野輿論平息、不再指向趙時春,“薦予說之行”即薦舉、起用趙時春,但沒想到趙時春竟然因中風而終老於家,所以徐階說自己對不起趙時春。由此,我們推斷,趙時春在家閑置十餘年,其間對徐階不薦舉自己是有一定看法的,不然,徐階作為趙時春相交三十餘年的老友,且位望顯赫,為趙集寫序,自然在情理之中,對於趙集也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可是趙時春畢竟沒有這樣做,以至於其生前隻請胡鬆、李開先序其集,而不請徐階。直至趙時春死後,其子才輾轉請托徐階為作《墓誌銘》。而且,《趙浚穀集》的附錄中並沒有收進徐階的《浚穀趙公墓誌銘》,卻收進王崇古《趙浚穀墓表》,盡管王崇古《墓表》中對徐階《墓誌銘》多有引述,兩文中部分內容形同,但徐階乃國朝首輔、大學士,其位望之高,遠在王崇古之上,兩文並收,應當是人之常情,但畢竟沒有收錄進來,這可能也反映出趙時春後人對徐階的某種看法。

這樣的看法,還可以從王崇古《浚穀趙公墓表》一文察出端倪來。王崇古是明代中後期抗禦俺答的名將,其“俺答封貢”之議為明朝贏得了北邊和平。徐階在朝主政期間,對北邊俺答防務十分關心,因此,王崇古對徐階也心懷敬意,在《墓表》中,王崇古對徐階倍示虔誠,但更耐人尋味的是,王崇古對徐階與趙時春二人長達三十年的交往發出了無限感慨,雲:“曆觀趙公生平所樹立,於徐翁沒所慨銘,誠相負耶?非耶?公允可慰於地下乎?否耶?”“有臣如二公,乃竟必不能協恭以底績焉,天耶?數耶?世固未可測也!”王崇古之所以慨歎徐、趙二人的交往,起源是徐階《墓誌銘》中關於自己辜負趙時春的言論,而王崇古的感慨,也隱約透露出晚年趙時春對徐階主政期間不薦舉自己幽怨。王崇古曾經在寧夏、陝西擔任防務,其間數次與趙時春見麵,趙時春也有贈給王崇古的詩歌,因此,可以推理,王崇古是比較了解趙時春晚年心態的。既然這樣,那麼,趙時春生前不請托相交三十年的老友徐階為其文集作序,也是有深衷的。

3、《洗心亭詩餘》一卷、《稽古緒論》(不分卷)的編輯、刻印

兩書內容較少,係趙守岩在刊刻《趙浚穀集》十六卷本之後,又陸續收集到趙時春部分沒有收進十六卷本中的詩文、論述,於是在隆慶四年(1570)將其分類刻印,遂有這兩個本子。我們現在要整理《趙浚穀集》,這兩卷書的內容是應該並入、至少是附錄於其中的。

4、《趙浚穀集》十六卷、十三卷本之異同、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