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4章 薑維屯田避禍(1 / 1)

孔子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在危機來臨時,一種方法是解決,一種方法是躲避。人們首先想到,並能夠立即實施的方法是躲避,實在躲不過去才采用其他方法解決。所以說:走為上計。

三國後期,蜀國後主劉禪聽信宦官黃皓的話,貪戀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後主荒淫,對國家前途不免憂心忡忡,一時之間賢人逐漸離去。有一個名叫閻宇的人,沒有什麼戰功,善於巴結宦官黃皓。當時薑維正在祁山同魏將鄧艾殊死作戰,黃皓便對後主說:“薑維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無建樹,可以讓閻宇代替他。”後主自然聽從,便派出使臣攜了詔書,召回薑維。

薑維正在祁山進攻魏軍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詔書命他班師。他無可奈何,隻好從命。回到漢中以後,薑維安排好人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麵見後主。可是後主一連十天都不上朝,薑維心中十分疑惑,便問秘書郤正,後主為何要他班師。郤正說,黃皓為了讓閻宇立功,請求朝廷發出詔書召回將軍,後來又聽說鄧艾善於用兵,估計閻宇不是他的對手,這事才又擱下不提了。薑維聽後勃然大怒,要殺掉黃皓。郤正製止了薑維,勸他以諸葛武侯的事業為重,不可感情用事。

第二天,後主與黃皓在皇宮後花園設宴飲酒,薑維領幾個人直接進來。早有人向黃皓通風報信,黃皓慌忙躲到花園的一角。薑維來到亭下叩拜後主,流著淚問後主,為何要三道詔書召他回朝。後主默默不語。薑維說,黃皓奸邪狡猾,專擅朝政,隻有早早殺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寧,中原才可以恢複。後主責怪薑維連一個宦官也容不下,命人到花園一側去找來黃皓,讓他向薑維叩頭請罪。黃皓哭著說:“我隻是伺候皇上,並不曾幹預國政,我這條小命就掌握在將軍的手裏,還請將軍可憐可憐我。”

薑維憤憤而出,見了郤正,將這些情況詳細地告訴了他。郤正說:“將軍將有大禍臨頭了。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國家也就完了。”薑維請求保國安身的辦法,郤正說:“隴西有一個地方,名叫遝中,那裏土地十分肥沃。將軍何不仿效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報天子,前往遝中屯田?這樣,一可以收獲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輕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將軍應早早去實行。”薑維大喜,向郤正道謝。第二天,薑維上表後主,要求去遝中屯田,仿效諸葛亮。後主答應了,他便回到漢中。

毫無疑問,屯田是一個好計謀,薑維避禍固然是要保全自己,但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大職重”之責,即承繼武侯匡扶蜀國、進取中原之誌。薑維值此困境,屯田避禍確實是“保國安民之策”。屯田並非消極逃避之計,而是徐圖進取之長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