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和慧月飛身踏雲急匆匆來到科學院,找到科學家魯學智,魯學智看到二人臉上有掩飾不住的興奮,便問道:你們有什麼好消息要告訴我。慧日點點頭,說道:是的,我們找到了所謂“引力”的來源。魯學智現出半信半疑的眼神,說道:是嗎?你們說說看,一定要有理有據。慧日說道:沒有問題。接著,慧日就把多日來,慧日和慧月二人共同思考和分析的體會跟科學家魯學智講述:理論上,產生“引力”現象的可能方式有四種。
作為科學家的魯學智從未想過產生“引力”現象的方式有多少種,因為在他的腦海中已經有固定的“引力”理論模式,在大學的課堂上,書本和老師的十分肯定的理論灌輸,已經將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深深地在他的腦海中打上烙印,他自從走出大學的校門就從未懷疑過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雖然這兩種“引力”理論有所區別。也從未想過還有其他的“引力”理論能夠代替這兩種理論。當然,這種情況不僅僅隻是發生在魯學智身上,應該肯定地說對於書本上的知識大多數走出大學校門的人、也包括大多數科學家是不會產生疑義的。無論是崇拜,還是信任,還是別的什麼,對已經成為共識和定義的理論是不能夠產生疑義的。所以聽到慧日的說法,魯學智有些驚訝,疑惑地問道:啊,產生“引力”現象的可能方式有四種?哪四種?
慧日答道:第一種、為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即牛頓提出的所謂“萬有引力”;第二種、為小質量物體沿著大質量物體造成的“彎曲空間”的軌道運行,即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的“引力”理論;第三種、為來自宇宙空間的壓力波或能量波對物體產生的壓力:我和慧月的分析證明,來自天宇的均勻施壓的壓力波或能量波對物體產生的壓力,作用效果與“萬有引力”所描述的效果、與彎曲空間構成的軌道的約束效果是完全相同的;第四種、為星際空間中普遍存在的磁場:磁場與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閉合環形軌道的約束效果,與愛因斯坦提出的彎曲空間的約束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魯學智想了想,第一種和第二種自己早已知曉,隻是從來沒有想過把他們歸類,第三種和第四種的可能性自己以前雖然沒有想過,但作為科學家,這種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是富富有餘的。經過大腦閃電般的思考,覺得這種可能性也確實是存在的,覺得慧日分析的確有道理,便點了點頭,對慧日的總結加以肯定:理論上確實存在這四種可能性。那麼,你們認為這四種可能性中那一種更接近客觀事實,是造成所謂“引力”現象的真實來源呢?
慧日繼續說道:有充分的事實依據和理論分析證明,所謂“引力”主要是來自宇宙空間的壓力波或能量波,並且與星際空間中普遍存在的磁場有一定關係。所以,所謂“引力”現象是宇宙空間的壓力波或能量波和宇宙磁場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慧月補充說道:我們把“萬有引力”改稱為了“萬有壓力”。魯學智說道:哦,“萬有壓力”這名字有意思,有什麼理由?慧月繼續說道:我們認為,有什麼樣的性質或特征就有什麼樣的結構。換句話說就是:性質或特征決定結構。我們已經分析和討論過,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微觀粒子內存在高速循環的微電流和微磁場,這說明微觀粒子在徑向和軸向的結構是不同的。如果“引力”產生於質量,由於“引力”具有各向同性的特征,那麼基本粒子的結構就應該是球狀均勻分布的,與實際存在的在徑向和軸向完全不同的基本粒子的結構形成矛盾,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引力”產生於質量,由於“引力”具有各向同性的特征,那麼在基本粒子的中央就存在一個引力點,在這引力點需要從球麵各個方向不斷地吸入能量,不斷地吸入能量就意味著不斷地消耗能量,隻有消耗能量沒有生成能量的機製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出有入,是宇宙動態平衡的基本特征。而“引力”隻有吸入能量沒有發出能量,被吸入的能量好像進入了無底洞,這種特征違背了宇宙基本的平衡原則,是不可能存在的;並且,我們知道電場和磁場都存在兩個極性,“引力”隻入不出,說明“引力”隻有一個極,或者說所有“引力”是同極的,這一物體質量產生的“引力”與那一物體質量產生的“引力”沒有排斥卻是吸引,違背了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原則,是不可能存在的;還有,“引力”是作用於宇宙空間的長程力,引力點需要多麼有力的吸力才能產生這遙遠的長程力呢?這種憑空產生無限能量的基本粒子的結構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即說“引力”是長程力,又說“引力”是弱力,這種解釋似乎造成了邏輯上的矛盾。還有,所謂“引力”是一種不同於電磁力的另外的一種力,這也與目前發現的被科學實驗所證實的力相悖,因為,所有包括機械力、化學力、爆炸力等等都來源於電磁力,所以,這種來源無法解釋的或解釋不通的所謂“引力”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綜上所述,物體內部沒有產生“引力”的結構和機製,可以排除物體的質量能夠產生“引力”。即可以排除“萬有引力”解釋的物體質量之間的相互吸引這種方式,也可以排除大質量物體造成了空間彎曲這種假設。所以,產生“引力”作用於質量這種現象的機製和根源必須從其它途徑來找。
上述論點,科學家魯學智曾經聽慧日和慧月說過,隻是現在講的更明確,概括性更強。此時他想起了慧日曾經說過的話:“引力”好比是一杆槍向360度球麵的各個方向同時不斷地發射“引力”子彈,這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壓力”可以好比是無數杆槍是從360度球麵的各個方向同時不斷地向一個目標靶點發射“壓力”子彈,這完全是可能的。自己經過思考也基本認可他們的觀點,但由於這些觀點不僅新奇,更是與傳統的科學觀點相衝突,所以心中還是不免有些忐忑。科學家魯學智無論如何還是對慧日和慧月能夠打破科學框框,勇於探索的精神所感動。另外也覺得慧日和慧月的觀點似乎給自己陳舊和保守的思想打開了一扇窗,豁然開朗。科學家魯學智想靜下心,繼續聽他們的觀點,就說道:你們繼續講一講你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