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點點頭,說道:好的。你知道,我們曾經用身體做過“引力”實驗,發現書本知識告訴我們的“地球的質量形成的對我們的身體和其他物體的“引力””,原來是來自宇宙空間的某種能量波對我們身體和其他物體產生的壓力,與書本知識告訴我們的正好相反。並且,在兩千多年前的道家老子與我們練功時的體驗是完全相同的。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曾經這樣說道:“宇宙中有一種看不見的物質,隻有在神誌專一進入狀態時,就會隱約可見,就會隱約有物的感覺。深遠幽暗的宇宙,包含了能量,這種能量是真實的,是可信的。”你也曾經給我們介紹了美國科學家發現的來自宇宙空間各個方向的“微波背景輻射”,我們認為,我們用身體體驗到的來自宇宙空間的能量波與美國科學家發現的來自宇宙空間的“微波背景輻射”的能量波並不是兩種能量波的巧遇或巧合,而是屬於同一性質的東西,隻是用不同方式得到了印證而已。
科學家魯學智認真地聽著,對慧日和慧月把“微波背景輻射”描述成宇宙的能量波表示認同,就點了點頭。
慧月說道:毫無疑問,“微波背景輻射”就是一種電磁輻射,既然是電磁輻射,那麼它作用在物體上,不可能對物體的質量不產生任何影響。因為,我們已經分析過,組成物體質量的微觀粒子是由高速旋動的微觀電流和微觀磁場構成。正是“微波背景輻射”的電磁輻射作用在具有微觀電磁構造的微觀粒子上並形成壓力,在宏觀上就表現為所謂“引力”作用於質量。
科學家魯學智聽到這裏,在腦海中閃現出了科學早已證明的“光電效應”,覺得慧月描述的“微波背景輻射”作用在物體質量上產生的壓力作用應該與“光電效應”有類同性。
慧月繼續說道:理論分析證明:把兩個距離較近、相對運動的物體的互相吸引,變成外部宇宙空間的壓力波或能量波向相對運動的兩個物體均勻施壓,作用效果與兩個物體之間互相吸引和小質量物體沿著大質量物體造成的彎曲空間運動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事實或者說宇宙空間存在能量波的事實應該就是來自宇宙空間的“萬有壓力”。在任何星球的表麵,如地球的表麵,這個“萬有壓力”對星球表麵的任何物體都將產生壓力,形成所謂的“萬有引力”現象;
慧日接著說道:如上所述,我們對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公式通過我們對“引力”的分析進行了重新定義。可以把這公式重新命名為“萬有壓力”公式,雖然形式不變,但包含的意義正好相反。即“萬有壓力”的大小同樣與兩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二者的距離成反比。
科學家魯學智仔細的聽著慧日和慧月的論點,覺得他們將“萬有引力”公式重新定義為“萬有壓力”公式,論點充分,確有道理。雖然公式中包含有質量元素,但公式本身並不能說明“萬有引力”是產生於質量,隻能說明與質量有關。這正好證明重新定義這一公式是合適的。慧日和慧月的許多觀點自己也認可,長時間以來,在慧日和慧月的影響下,自己也似乎與他們產生了共鳴,但是,他們進行科學探索的觀點畢竟是創新性的,並對現有的引力理論進行了顛覆,自己作為一名科學家,慎重起見不能輕易對他們的觀點表示肯定。並且,暫時也提不出什麼不同疑義的看法,就說道:你們繼續講。
慧月說道:我們知道,星際空間中的星係和恒星普遍存在有磁場,這些磁場之間肯定可以互相影響,這也是被科學實驗證明了的事實。所以,我們分析認為,星係和恒星的運動軌道與星際空間中分布的磁場有一定的聯係。科學實驗表明,任何磁場都是閉合的,任何閉合的磁場都是旋轉的,並通過兩極循環。這就好像形成了閉合的並且是旋轉的彎曲空間軌道。在星球等大質量物體之間,如恒星與行星之間,恒星與恒星之間,以及星係與星係之間,宇宙磁場相互作用形成的彎曲空間起了一定程度的約束作用。但是,宇宙磁場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宇宙磁場的強弱。如果完全依賴宇宙磁場作用形成的軌道效應,恒星和行星產生的磁場必須足夠強大。通過我們的分析認為,由於地球等行星運動時的質量慣性很大,而行星與恒星產生的磁場強度又很小,宇宙磁場相互作用形成的軌道的約束力還遠遠不足以克服地球等行星運動時的慣性力,而克服這些具有巨大質量慣性的物體運動時產生的離心力,在很大程度上還必須依靠宇宙空間的能量波產生的“萬有壓力”。
慧日接著說道: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來自宇宙空間的能量波產生的“萬有壓力”與宇宙磁場形成的彎曲空間,二者共同作用,是形成所謂的“引力”現象的真正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