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弓根較短,椎骨的上下切跡較淺,所構成的椎間孔也較窄小,這是頸神經根易於受壓的原因之一。橫突的根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的較小外,其他都有椎動、靜脈及交感神經通過,而第7頸椎橫突孔隻有椎靜脈通過。頸椎棘突較短,末端分叉,第7頸椎棘突最長,末端不分叉,呈結節狀,在皮下比較容易摸到或看到,故又稱隆椎,在臨床上是數認椎骨的重要標誌。
1)第1頸椎呈環狀,又名寰椎,是由前弓、後弓和側塊所組成。前弓短,其前麵中部有前結節,後麵中央有關節凹,與第2頸椎的齒突構成寰齒關節。後弓長,後麵有後結節。側塊位於前、後弓的側方,其上麵左右各有一腎形的上關節凹,與枕骨髁形成寰枕關節,其下麵也有一對圓形的下關節麵,與第2頸椎的上關節麵構成寰樞關節。
2)第2頸椎又名樞椎,其特點是自椎體向上有指狀突起,稱齒突。齒突前麵有一關節麵,與寰椎前弓後麵的齒凹構成寰齒關節。齒突的後麵與寰橫韌帶相接。齒突的存在是適於頭部的旋轉運動的。像第1頸神經位於寰枕關節的後方一樣,第2頸神經位於寰樞關節的後方,其他頸神經皆位於椎間關節的前方。
(2)胸椎中間位的胸椎椎體呈心形,上位胸椎近似頸椎,下位胸椎類似腰椎。椎體外側麵上下緣各有與肋骨小頭相關節的半圓形淺凹,稱肋凹,橫突末端前麵圓形的橫突肋凹與肋結節相關節。關節突的關節麵略呈額狀位。棘突較長,伸向下方,依次相掩成覆瓦狀,有從後方加固脊柱、保護胸腔髒器的作用。
(3)腰椎椎體高大,椎體前麵高於後麵,以適應腰骶的曲度。椎孔呈三角形,其大小介於頸、胸椎椎孔之間。上下兩椎板間留有間隙,棘突為長方形骨板,水平向後,適於進行腰椎穿刺。腰椎橫突較細長,以第3腰椎為最長,所承受的腰肌牽拉力也最大,因此常致腰肌肌膜附著點勞損。第5腰椎的橫突和椎弓根均較粗厚。
(4)骶椎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朝前上與第5腰椎借椎間盤相連接,兩側與左右髖骨構成骶髂關節,組成骨盆。骶骨的前麵凹陷,背麵凸隆,前後麵分別有4對骶前孔與骶後孔,皆與骶管相通。骶前、後孔分別有骶神經前、後支與血管通過。骶骨內的骶管與腰椎椎管相通連,骶管的下端為骶管裂孔。
(5)尾骨由4塊尾椎融合而成。尾骨底向上,上麵有一小軟骨盤與骶骨相接,在第1~2節尾椎間有發育不全的纖維軟骨,可活動,餘則完全融合。尾骨尖向下為肛門尾骨縫所附著。
椎骨的數量可有異常,如胸椎可增至13個,或減少為11個。腰椎也可為4個或6個。第5腰椎與骶椎融合稱為腰椎骶化;第1骶椎未與其他骶骨融合,形似第6腰椎,稱為骶椎腰化。兩側的椎弓後端未愈合可形成脊椎裂,椎管內容物可由此膨出,多見於腰骶部。
3.椎管
椎管由各椎骨的椎孔及其連接組織和骶管構成,它起自枕骨大孔,止於骶管裂孔。其中容納脊髓及其被膜,脊神經和馬尾,脊髓動、靜脈等。椎管的前壁為椎體和椎間盤的後麵,以及後縱韌帶。椎管的後壁是椎板和黃韌帶。椎管前後壁以外側角分界,外側角的兩旁是椎弓根。椎管長約70cm,椎管與脊柱相適應,其長度可隨脊柱運動而改變。脊柱後伸時椎間盤後部被壓縮,椎板間隙變小,椎管變短;反之,脊柱過屈時則椎管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