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管腔的形狀和大小在脊柱各部並不相同。在枕頸交界處、下頸部和腰骶部較大,其餘部位較小。椎管的形狀在枕骨大孔區為卵圓形;頸部為三角形;胸部為圓形;腰骶部為前後扁的三角形。椎管腔的大小與脊柱的活動度和脊髓部位有關,椎管腔大的部位脊柱的活動幅度也大,而且是脊髓頸膨大和腰膨大的所在部位。椎管可因先天發育異常、椎管退變、韌帶骨化和椎間盤突出等原因變狹窄,壓迫脊髓、脊神經,出現損害症狀。
4.椎間孔
椎間孔是脊椎上、下切跡所合成的長6~8mm的骨性孔道。除頸椎1、2之間無椎間孔外,頸、胸、腰椎兩側各有一椎間孔。頸椎的呈橢圓形,其前內壁為椎間盤、椎體下部、鉤突或肋骨頭,後外壁為椎間關節囊。胸部椎間孔為卵圓形。腰椎間孔較大,高約18mm,寬13mm,呈耳形。頸椎和腰椎椎間孔可隨脊柱的前屈和後伸變大或變窄小。
在椎間孔內有脊神經根和根動脈等通過,在枕骨與寰椎間,由寰枕關節與寰枕後膜前緣構成小孔,有頸1神經和椎動脈通過;在寰、樞椎之間,由寰樞關節與黃韌帶組成小孔,有頸2神經通過。在骶骨椎間孔變為4個骨性隧道,有骶1~4神經分別通過,骶5神經與尾神經自骶管裂孔穿出。
在病理情況下,如頸椎退行性變、先天性畸形、脊柱外傷、椎間盤突出或後縱韌帶骨化等均可使椎間孔狹窄;神經鞘瘤、脊膜瘤、椎體腫瘤可使椎間孔擴大,並損害神經根與根動脈,出現相應症狀。
【椎骨的連接】
脊柱中各椎骨之間借膜性軟骨、椎間關節和骨性結合相連接。除寰椎和樞椎的連接形式特殊外,其餘各椎骨間的連接基本相同。脊柱的連接組織主要是椎間盤、韌帶和關節。
1.椎體間的連接
(1)椎間盤相鄰椎體之間借椎間盤連接。椎間盤是脊柱的最主要的連接組織,從第2頸椎至第1骶椎之間共有23個椎間盤。每個椎間盤由兩部分組成,外部為由無數層纖維軟骨環組成的纖維環,內部為白色有彈性的黏膠樣的髓核。由於脊椎各部支持軀幹重量和活動度的不同,椎間盤的厚度也不同,以腰部為最厚,中胸部為最薄。頸、腰部的椎間盤前厚後薄,胸部者則相反,前薄後厚,與整個脊柱的彎曲度相適應。
椎間盤堅固而富有彈性,它不僅使椎體牢固連接和承受壓力,更重要的是使脊柱能向各方向活動,並吸收震蕩和減緩衝擊。20歲左右纖維環即早於其他椎間盤部分開始退變。當遭受過度勞損、體位驟變或暴力撞擊時,可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髓神經,造成椎間盤突出症。
(2)鉤椎關節又稱椎體半關節或Luschka關節。隻見於第2頸椎至第7頸椎側後方之間,其他部位無此關節。它是由上位椎骨的斜坡與下位椎骨的鉤突構成的非典型滑膜關節,有防止椎間盤向側方突出的作用。如有骨贅增生時,可壓迫側方的椎動脈或後方的脊神經根,出現相應症狀。
(3)前縱韌帶為全身最長的韌帶,很堅韌,起自枕骨,止於骶骨盆麵的上部。前縱韌帶貼附在椎體的前麵及前外側麵,與椎間盤和椎體上下緣之間連接牢固,具有防止脊柱過度後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