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古生物時代:人類遠祖“韜光養晦”(1 / 3)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會之處,是古代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交流融合的文化地帶,是中國遠古人類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農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解讀甘肅史前文化之謎,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的大量中華民族發生、發展的文化信息和密碼。

甘肅境內保存著極為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址和人類智慧奇觀。據有關資料,全省館藏文物40.7萬餘件,現存地上地下古跡1.3萬多處,其中1000餘處史前文化遺址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及姿態萬千的多民族文化曆史。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以豐富的彩陶為特征,大地灣遺址、馬家窯文化遺址、齊家文化遺址等多處出土的數以萬計的古樸凝重、形式多樣的彩陶,使甘肅成為舉世聞名的“彩陶之鄉”。從大約8000年前、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彩陶開始,經曆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不同階段,延續5000多年,形成一部完整的彩陶發展史。尤其是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

甘肅省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幾乎貫穿了中華文明產生、發展、壯大、鼎盛的全過程,有著非常豐厚的文化積澱。換句話說,甘肅深厚的黃土層中蘊藏著華夏先民在曆史時空中匆匆而過的足跡,在豐富多彩的古代文物、傳說、建築、古歌、舞蹈、繪畫、宗教、民俗等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承載形式中,蘊藏著解開中華文明之謎的密碼。以前,當我們每每論及“文化積澱”時,基本上都局限於有文字記載的曆史,而有文字的曆史在人類產生、發展的久遠長河中隻是很短一段。可以肯定地說,漫長的史前文明為中華文明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甘肅大地上有很多史前文明遺址。根據大量考古發掘文物證明,遠在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甘肅就有遠古人類生息、繁衍,至今仍然存活著的民間傳說、風俗民情等文化現象也忽明忽暗地印證著史前文明的發展脈絡,如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導九川”,其中有六條河就在甘肅境內,即弱水(今張掖黑河)、黑水(今酒泉疏勒河或黨河)、黃河、漾水(今西漢水)、岷江和渭河。我們在不斷探求人類文明的脈絡,而先祖們的智慧之光,則激發我們向曆史深處凝眸,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我們如何出現在時空坐標中,又如何刻畫著自己的生命坐標?

目前,人類能夠“看”得最遠的時空,應該是遠古生物時代。以我們現在的認知水平作出的判斷,那個時代的霸主是稱雄地球長達1.6億年、充滿著傳奇和神秘色彩的恐龍。恐龍最初是怎樣誕生的?如何在演化過程中形成類別多樣、軀體龐大的古怪模樣?為什麼又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全部消失?這些問題仍在研究之中。一些推斷似乎靠近曆史真相,更多的還有待進一步證實。所幸,甘肅境內存在著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提供了一把把可能揭開這些古代謎團的鑰匙。

第一把鑰匙是完整清晰的劉家峽恐龍足印群。目前已經揭露的總計710平方米的岩層層麵上,發現8類30組270個足印,這裏麵至少包括兩類巨型蜥腳類、兩類獸腳類、一類似鳥龍類和其他三類形態獨特、尚未歸屬的足印。在同一岩層層麵上還保存有恐龍臥跡、尾部拖痕及糞跡等,構成足印、臥跡、拖痕和糞跡共存的場麵,非常獨特。據專家研究,同一地點出現如此多樣的食草類和食肉類恐龍足印,在國內尚屬首次,世界上也極為罕見。附近地區,也發現了多處恐龍骨骼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恐龍類別、研究足印遺跡與造跡生物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也為研究恐龍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