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宋朝有個太醫署,是專為皇帝和貴族官僚治病的機構,王惟一就是那機構裏教針灸的先生。
在教學過程中,王惟一覺得有些書上說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還有些書上說穴位隻有三百五十四個,位置也有所不同。這種混亂的情況,對於針灸傳播發展非常不利。穴位不一致,教的人有困難,學的人也不容易學好。
王惟一就向皇帝宋仁宗寫了一道奏章,指出穴位的數目、位置、治療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都應當統一起來。宋仁宗根本不理會這樣一件關係到人民生命的大事。王惟一先後寫了多道奏章,都石沉大海,音訊全無。
得不到皇帝的支持,王惟一毫不氣餒。他把古書上的記載和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在醫療實踐中的體會,仔細核對了人身上所有的穴位,一一加以訂正,還畫了一幅人體圖,把所有的穴位統統標在圖上。這個附有穴位的人體圖,就叫《明堂圖》。
有了這張《明堂圖》,穴位的位置固定了,名稱也統一了,老師和學生都感到方便多了。
時間一長,王惟一又覺得不行,因為人的身體是立體的,《明堂圖》畫得再高明,也隻是一幅平麵圖,總不能把穴位的位置表示得十分確切。王惟一一直在想:能畫出什麼樣的圖才能讓學生們看得更加明白呢?他把學生們叫到一起商量,商量了很久,也沒有想出好辦法。
一天,王惟一正在為這事發愁,愁得在書房裏走來走去,忽然,他的目光觸到茶幾上的花瓶,那花瓶上繪了許多小人頭。他的心砰然一亮,能不能做個立體的人體模型來表示穴位呢?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他的學生們一說,大家都認為這是個好主意。
於是,王惟一趕到一家鑄造廠,想請那裏的師傅們幫助他鑄造出一個銅結構的人體模型。
一位師傅聽了他的要求,說道:“嘿呀,那鑄出來的人該有多重哪!誰能搬得動?”
王惟一想想也是,那麼重的銅人誰能搬得動?再說,這得要多少銅呀。他犯難了。這時,他的腦海裏不知為什麼又冒出那隻花瓶,心想:花瓶不是空心的嗎?為什麼不能鑄個空心銅人呢?王惟一把自己的想法跟師傅們一說,大家都認為這是個好點子。對,就這麼辦吧。
師傅們開始鑄造了,王惟一忽然又有了一個主意,他走上前,對師傅們說:“既然把銅人鑄成空心的,那麼,再給它配上五髒六腑,不就跟真的人一樣了嗎?”師傅們聽了,連聲稱讚:“好主意,好主意!”
經過鑄造師傅們的努力,王惟一設計的銅人鑄造成功了。銅人身上有幾百個小孔,一個小孔就是一個穴位,還注明了穴位的名稱,位置都極其精確。
為了說明銅人的實用意義,王惟一還寫了一部書,取名叫《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經過不斷的實踐,王惟一又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在整個銅人表麵塗滿了黃蠟,內部灌滿了水。考試的時候,老師指定某個穴位,學生就用針去紮。如果紮準了,水馬上就從針眼裏滲出來,紮不準,水就不會滲出來。這確實是個訓練和考核學生的好辦法。
這個銅人,就成了中國最早的醫學教學模型,曾為中國古代的針灸學做出了巨大的項獻。
當時,像這樣的銅人一共造成了兩具,一具放在當時的太醫署供教學應用,還有一具放在皇宮裏,被貴族們霸占了。
宋朝末年,金王朝把宋王朝打得大敗,宋朝皇帝隻好屈辱求和,願意割地賠款。金朝的統治者指定要一具銅人作為賠償。由此可見銅人在醫學和藝術上,有多大的價值。
後來,這兩具銅人一具下落不明,另一具到了清朝還保存在宮廷裏。八國聯軍武裝入侵中國,這具銅人被日本帝國主義者搶去了。
現在北京曆史博物館陳列的一具,是按照明代仿造的銅人複製的,與王惟一當時鑄造的銅人已經有所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