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為父母者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功成名就。而古人中的名家之所以能被後世所景仰,很大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父母、叔伯等長輩對他們的培養、教育。
《禮記·大學》篇明確地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指出:“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顯然這是把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條件,而又把修身看作是齊家的根本因素,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由於孩子對自己的長者和親者都非常信任,所以容易接受他們的教誨。這是所有兒童的特點,因此也使得家庭教育具備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無法具備的優勢。而“家訓”正是能體現這一優勢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
比較完整的家訓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社會動蕩,許多名士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總結經驗教訓,以教育子孫在求學、做官、為人、處世上少走彎路,從而安身立命。這個時期,此方麵的專著紛紛問世,諸如諸葛亮的《誡子書》、嵇康的《家誡》、西晉杜預的《家誡》、陶淵明的《責子》、王僧虔的《誡子書》等。不過,諸多家訓專著中最完整、最有影響的當屬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了。
顏之推(531-約595),字介,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先世隨東晉南渡,寓居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曾在梁朝、齊朝和隋朝做官,仕途坎坷。顏之推一生曆梁、周、齊、隋四朝,三度成為亡國之人,這些經曆使得他在保持少欲知足、謙虛自損、處世為官的同時,主張士大夫應當經世致用。
顏之推深受儒家名教禮法的影響,卻也推崇佛家思想。他學養深厚,學風嚴謹,尤其擅長文字,加上他博學篤行的節操和輾轉流離的豐富閱曆,為他有所著述奠定了基礎。他一生著作很多,但以《顏氏家訓》影響最大。
《顏氏家訓》共七卷,二十篇。內容豐富,涉及範圍也很廣,它論述為學、立身、治家之法,辯證南北時俗之謬,兼及字畫音訓,考證典故,品第文藝,以訓子孫,自成一家之言。作者以儒家思想為根據,強調立己、達人、愛人、諒人,恪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倫常秩序;同時主張經世致用,反對不學無術、荒誕疏狂的門閥世風和脫離實際的穿鑿附會;強調士大夫應“明六經之指”,學以致用,成為國家所需的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等多方麵的人才。
此外,作者還注意到環境對家教的影響,認為教育貴須早,為人父母者應注意言傳身教,仁慈愛子而不失尊嚴,更不能溺愛子女。在盛行服食丹藥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顏之推還教育子孫以日常保養為養生之道,不能靠丹藥苟且偷生。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顏之推認為婦女應參加勞動,反對重男輕女和買賣婚姻。他還教育孩子要有仁愛之心、不要濫殺小動物等。這些思想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當然,作者的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他將影響兄弟之間關係的原因過多地歸於“妯娌之情”,這是有失公允的,並且他還拿雀鼠比喻仆妾、風雨比喻妻子,同時將婦女參與政事比喻為“母雞報曉”,這些都具有輕視婦女的嫌疑。另外,他對算術等自然科學重視不夠,當然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原因,而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也是影響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