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古人對於六藝的態度並非都像顏氏這樣。孔子的母親顏征以教子有方著稱,她對孔子進行的教育就是首先教兒子學音樂。
早在孔子還不知事的時候,顏征就買來了很多樂器,有時自己為兒子吹彈,有時請人為兒子演奏,有時讓兒子自己玩弄。鄰裏鄉人不解其意,顏征對人們說,孩子現在還不懂事,但天長日久,他就會喜歡這些禮器了。做人要講根基,辦事要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禮器最講禮儀與規矩了,沒有章法就演奏不出動聽的樂曲。讓孩子早一點懂得禮儀、音律、等級,對他日後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在母親的引導和教育下,孔子對音樂有了濃厚的興趣,很小就學會了吹、拉、彈、唱。鄰裏有了婚喪等紅白喜事,他挾著樂器跑去奏樂。孔子長大後,對音樂的愛好有增無減,簡直到了勝過吃肉吃飯的地步。他到齊國聽了《韶樂》,一連學了三個月,吃飯連肉味都覺不出來了。他說:“真沒想到學音樂會使人達到這個境界!”孔子對音樂有很強的感悟能力。
有一次,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琴,他彈一支名曲,一連彈奏了十日也不換別的曲子。師襄子建議他換個曲子,孔子卻說:“我已經熟悉這支曲子了,但還沒有領悟它的技術。”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這支曲子的技術,可以彈別的了。”孔子卻說:“我還沒有領悟它的用意。”又過了一段日子,孔子仍在彈那支曲子,師襄子不耐煩地說:“你已經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換一支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它描寫的人物形象呢。”又過了一些時候,孔子終於停下不彈了,他默然有所思,向遠處眺望,說:“我可能領悟到了,這個人又高又大皮膚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統一四方,這不就是周文王嗎?”師襄子聽了非常驚訝,說:“這支曲就叫《文王操》啊!”
從此孔子對音樂鑽研得更深了,在音樂方麵有很深的造詣,他從音樂中能悟到許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種樂器的奏鳴聲中,孔子懂得了音和音之間存在著節拍,符和符之間有著一定的規律,音律協調好了,才能演奏出悅耳的音樂。於是,他告訴魯國太師音樂演奏的道理,說:“音樂是可以懂得的,開始起來的時候,就是協調的,接著,五音是精粹的,節奏是明朗的,持續著繚繞不絕,終於完成了。”孔子在音樂方麵的造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經”之一的《樂經》。他從音與音之間存在的節拍,符與符之間有著一定的規律,聯想到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千絲萬縷的聯係。他想:音符調節好,才能演奏出悅耳的音樂;人際關係調節好,才能安守本分,克己複禮。正是在各種樂器音律協調的啟示下,他悟出了一個深刻的為政道理,使他逐漸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調整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為主體的儒家思想,成為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公私、義利、名分等各種關係搞得有章有法,調整得名正言順,實在是一大發明創造。
孔母的這種音樂養成教子法,是很成功的,即用彈奏樂器來使孩子明理、修身進而成才。音樂是一種很細膩的藝術形式,他對人有很大的感染力,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顏氏不想讓子孫精通這些主要是鑒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不想讓孩子受屈辱,今天,我們的家長就無須顧忌這些了。隻要孩子有這方麵的天賦,就應該給孩子創造成才的機會,千萬不要抹殺了孩子的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