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莆田(1 / 2)

許培元

湄洲媽祖祖廟祭典、陝西黃帝陵祭典、山東孔廟祭典,並稱為中華三大祭典活動,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媽祖信俗已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媽祖分靈廟五千多座,分布五大洲29個國家和地區,媽祖信眾達兩億多人。其中,台灣有媽祖宮廟達一千五百多座,信眾占寶島總人數的三分之二。有人說,在我國凡在江河湖海的地方,在世界凡有華人華僑的地方,均有媽祖分靈廟。

中華媽祖文化在海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人格魅力,正穿越千年時空,融入世界和平、發展的主流,成為兩岸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祈求國泰民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心靈原鄉。為此,媽祖被賜以“海峽和平女神”、“世界和平女神”的嘉名。

福建省莆田市,正是媽祖的故鄉、中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

莆田鄉賢林堯俞《天妃顯聖錄序》記載:“嚐聞天下名山大川之勝,每多精華發越之奇,蓋地靈所鍾,非生聖人以共道致治而居君師之任,則生神人以理陽治陽而弘天地之化,此理之常有必然者。吾莆之外島有湄洲……而天妃薰修於其間,豈非山川之精華所發越者乎?”其大意是地靈人傑,山川之勝,必生聖人、神人。媽祖生於斯,長於斯,立德行善,福佑群生,不亦賢哉!民間流傳許多媽祖顯靈聖跡的故事,許多傳說披上了美麗的神話色彩,孰是孰非?弘揚媽祖文化的過程,實際上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過程。

恩格斯在《德國的民間故事書》中說:“這些舊的民間故事書,連同它們陳舊的語言,它們的錯別字和蹩腳的版畫,對於我都有著非凡的詩的魅力”。恩格斯用詩的語言提出民間故事書的使命,即使農民、工人和其他勞動者,從中“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給他們以美的享受,同時要求:“同聖經一樣培養他的道德感”、“喚起他對祖國的愛”。縱觀媽祖的民間傳說,完全符合恩格斯提出的“使命”,充滿著“非凡的詩的魅力”。毛澤東曾經說,我讚成有些共產主義者研究各種教的經典,並說:“《金剛經》很值得一讀”。他還說,《六祖壇經》是勞動人民的佛經。因此,“文革”中所謂“破四舊”、毀壞媽祖廟的做法,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違背毛澤東思想的,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研究、弘揚具有“非凡的詩的魅力”的中華媽祖文化。

我們為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莆田,感到無比自豪,並為之放歌,為之抒情,為之呼籲,為之祈福。

古往今來,府誌、縣誌(區誌),史不絕書,比比皆是,本文擬摘其要者簡述如下。

仙人隱居地

莆田市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東部,麵積3800平方公裏,背山麵海,木蘭溪流經莆仙兩境,形成美麗富饒的東西鄉、南北洋平原;東臨台灣海峽,海岸線長343.6公裏,有興化灣、平海灣、湄洲灣和“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灣內有南日島、湄洲島等島嶼,與台中港最近距離僅72海裏。

名山勝水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旅遊景點。自古以來,仙遊四大景、莆田二十四景、沿海十二景的說法,家喻戶曉。仙遊值得一提的是九鯉湖景區,它是仙遊北部山區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縮影。相傳漢武帝時,安徽何氏九兄弟隱居於此,煉丹得道,跨鯉成仙,故得仙遊之名。九鯉湖九漈瀑布千姿百態,蔚為奇觀。明代地理學家、散文家徐霞客在其遊記中,單獨成篇的關於福建省景點的隻有兩篇,即《遊九鯉湖日記》和《遊武夷山日記》,其他景點均綜合在《閩遊日記》(前、後兩篇)中提及。這一點對認識、開發九鯉湖旅遊景區至關重要。徐公在遊曆九鯉湖、“下窮九漈”之後,讚曰:“即匡廬三迭,雁蕩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

莆田二十四景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壺公山,民國丙寅年補刊的莆田仙遊縣誌合訂本“壺公山”條目寫道:“在城南二十裏,由九座石梯而來,蟠踞數十裏,其高千仞,如正人端士垂紳搢笏而立,蓋郡之朝山也”、“昔有隱者遇老人於絕頂,見宮闕台殿似非人間,曰此壺中日月也,故名。前誌講,古有陳胡二仙,陳隱北山,呼陳岩。胡隱南山,呼胡公,後人改胡為壺。相傳朱晦翁赴同安簿過此謂,莆田多人物,乃此公作怪。故雲:水繞壺公山,此時正好看。此事雲,自木蘭陂成,疏渠引流南繞壺山,而族望益顯”。其文大意為,九華山(陳岩山)、壺公山為陳、胡二仙所隱居處,朱熹(晦翁)曾說,莆田多人物,乃此公作怪。這與九鯉成仙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具有“非凡的詩的魅力”,對於鄉人世世代代有一種微妙的文化熏陶,而且九鯉湖、九華山仙公洞都有“睏仙夢”的種種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