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莆田(2 / 2)

在傳說仙人隱居的形勝之地,必然會“多精華發越之奇,蓋地靈所鍾”。

家貧子讀書

《莆田文化叢書》序一說:“莆田重教興學。‘開莆來學’奠定了教育鴻基,‘家貧子讀書’蔚然成風。古代,科甲佳話綿延不斷;近現代,教育事業更是突飛猛進。自古迄今,壺山蘭水哺育了燦若群星的經世致用的俊才。”

誌載,從漢代起至唐代,北方中原漢人幾次南遷,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文化與華夏文明,經過長期的磨合融化,形成了獨特的莆仙地域文化,如莆仙方言、莆仙戲。特定的民俗風情,既繼承和保留了中原文化文明,又顯示地域文化獨特的魅力和鄉土氣息。

特別是尊師重教、“家貧子讀書”,是莆仙文化的一大特色。自鄭露“開莆來學”後,莆仙興學成風,除官辦縣學和書院外,私學也隨處皆是,有“三家兩書堂”、“巷南巷北讀書聲”之美稱。翁承讚詩雲:“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裏是吾家”、“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許多老百姓再窮再苦,也要省吃儉用,供孩子讀書。民間還有“敬惜字紙”、不敢坐在書本上等習俗。為此,“學而優則仕”也令士子們夢寐以求。唐代就有21位進士,宋明兩代科舉冠於八閩。其中,宋代有1700多名進士(含5個狀元),湧現出10名宰輔、16名尚書、22名侍郎,明代中進士582人(含2個狀元),清代出現51名進士,形成吾莆一道亮麗的景觀。南宋度宗皇帝敕書:“莆,文獻名邦也。”

新中國成立後,“家貧子讀書”乃至“家富子讀書”的傳統未變,20世紀50年代,莆田一中等學校高考一直名列全省前茅(1959年、1960年莆田一中兩屆高考全省奪冠),贏得了“高考紅旗”的美名。

在重教興學的氛圍中,吾莆出仕者多,身居高位者多,名流學者多,而且絕大多數身居要職的官員和文人學者,都能勤政愛民,剛正不阿,或正氣凜然、犯顏直諫,或挺身報國、視死如歸,或威武不屈、丹心不改。先賢們這種錚錚鐵骨的浩然正氣,給興化兒女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或曰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無興不成鎮

俗雲,無興不成鎮,說的是神州大地到處有興化人。漢以來,莆仙接納了大量中原移民,磨合後和諧相處,表現出一種海納百川的精神。曆史證明,有了包容,才能更好發展。同時,吾莆還有一種精神,叫開放,叫走天下。曆史同樣證明,有了開放,才能更好更快發展。這樣才能讓莆田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莆田,讓莆田明天更美好。

史稱,通過莆田的三灣和港口,莆田人尤其是“界外人”首先了解到,通過海洋可以走出去做生意,通過海洋可以下南洋、闖天下。因此,興化灣三江口港首先成為商賈雲集的地方,涵江成為“小上海”。新中國成立前,通訊處直書“涵江”二字,全國各地來信、郵差即可準確投遞。莆田沿海和江口、梧塘、華亭等僑鄉,下南洋的人最多。粉碎“四人幫”後,忠門、東莊、北高等地的“弄潮兒”,首先走出去“先行先試”,遂有“忠門人走天下”之美譽。如今,從漠河到南海之濱,從烏蘇裏江到帕米爾高原,到處有興化人,而且在某些行業和領域,雄踞一方,獨領風騷。

巾幗勝須眉

吾莆乃孔孟之邦,重男輕女的陋習根深蒂固,說“巾幗勝須眉”,可能男子漢們不服氣,但我秉史直書。史稱,吾莆黃石江東村江采蘋,是個才女,唐明皇時被選入宮,因酷愛梅花,皇上戲稱為“梅妃”,後被冷落。“上憶妃”,賜珍珠一斛,“妃不受”,作詩答曰:“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濕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詩被德國詩人歌德譯成德文,也是歌德翻譯的唯一一首漢詩。相傳,皇帝曾問梅妃家中有何人,可封為官,梅妃答曰:“家中雖有兄長,願陛下以蒼生為重,施恩百姓”,語出驚人,擲地有聲,與楊貴妃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天壤之別。她的才華和高尚品德,深深影響著幾代人。縣誌《列女傳》中,僅原莆田縣就有近千名女子彪炳汗青,她們或才華橫溢、德藝雙馨,或相夫教子、忠孝可嘉,或立德行善、嘉名遠揚,形成一座座中華傳統美德的裏程碑,八閩大地,傳為美談。

泱泱乎吾莆山川形勝,以及獨特的地域人文景觀,成為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亦“此理之常有必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