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衛平
媽祖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播到五洲四海,成為世界和平女神,究其根源,還與莆商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是媽祖文化培育了莆商群體,養成了莆商精神,又是莆商群體推動了媽祖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傳播。
一
莆仙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多地少的地方,為求生存,莆仙人除了讀書求取功名之外,更有不少人四處經商謀生。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就有不少莆田人甘冒鯨波巨浪,從事海上貿易。南宋以前,莆田縣就有“遊商海賈,履風濤曆險阻,牟利於他郡外番者”的記載(《興化軍詳應廟記》)。到北宋時期,海上貿易更是進一步發展。蔡襄在《荔枝譜》裏指出,莆田盛產荔枝,荔枝製成幹果後,“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莫不愛好……商人販益廣,而鄉人種亦多,一歲之出,不知幾千萬億”,由此可見,宋莆田商人從事荔枝貿易,一是“陸轉”,再就是“水浮”即船運,足跡已遍及日本、琉球等地。可見宋時海運就已相當發達,並與海外有來往。
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林默去世後不久,在湄洲島建起第一座天後宮,媽祖信仰由此產生。媽祖起初隻是莆田沿海的地方保護神,但隨著海外交通貿易發達,神女信仰也跟隨莆商的腳步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各地。
這種傳播,與海洋、與莆商緊密聯係在一起。當時來往於海內外的商人們,以安全抵達目的地為基本前提,在海上因航運設備簡陋,麵對風濤之險,他們隻能靠虔誠地祈求媽祖的庇佑。一旦安全抵達目的地或商賈獲利,他們就認為這是媽祖的保佑,由此對媽祖的信仰更加堅信不疑,並建寺廟加以祀奉。
這種傳播自宋開始,隨著年代推移,日益頻繁與廣泛。到明朝,媽祖信仰更加普遍。據史籍記載,明代在船中設神位奉祀媽祖的情況已經相當的多。鄭和七下西洋,船隊中供奉的神明正是媽祖神像。有專家考證,南洋一帶對媽祖的信仰,最少應是在鄭和下西洋時就開始傳進。
到清康熙重開海禁後,莆商及華僑出國人數不斷增多,範圍逐漸擴大,其中不少人遠涉重洋,到新加波、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文萊、泰國等南洋國家謀生。也有眾多莆仙商人到日本、朝鮮、台灣、香港、澳門地區經商。廣大莆商在外,無不思念家鄉。他們以崇祀媽祖的方式,以求在異國他鄉得到一種精神慰藉,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寄托了他們對故國家園的思念。
近現代,許多莆商“下南洋,走天下”,足跡更是遍及世界各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世界五大洲83個國家裏有7796萬莆田遊子,其中大部分是莆商。廣大莆商除了將媽祖神像從湄洲島分靈而去外,甚至還把有關習俗及建築材料也從故土帶出去。例如,新加坡華僑在數十年前每逢天後誕辰都舉行奉神遊街活動,新加坡的這種習俗正是從莆田湄洲島傳衍過去的。廣大莆商不僅帶出風俗,而且積極地建起天後宮。當他們從海上安全抵達目的地後,起初隻是在近海處搭起簡陋的房屋,以奉祀媽祖,一方麵感謝媽祖保其平安之恩典,二來作為大家暫時的棲身之所,以求下一步進展。隨著莆商後來人數的增多及財力的豐厚,就把該處所改建成天後宮。同時,他們往往會組織宗親會和同鄉會,這些宗鄉組織的會館又往往與媽祖寺廟同處一所。在碰到處理一些具體事務時,他們會祈求媽祖庇佑,求她給芸芸眾生消災免難,永遠帶來好運與吉祥。如遇有重大事務時,他們甚至會請媽祖裁決;而當事情辦得順利時,他們會更加崇信媽祖的靈應。
莆商在異國他鄉建有天後宮的情況,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不僅東南亞有,還包括日本、越南、朝鮮都有天妃宮,甚至連大洋彼岸美國以及法國巴黎等處也都有天妃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