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莆商不僅遠涉重洋傳播媽祖文化,在國內該群體也多與媽祖文化密不可分。正是隨著莆商的足跡走遍國內各地,媽祖文化也在我國沿海、內河地區逐步擴展影響。
莆商推動媽祖文化在國內的交流,早在唐宋時期就已開始。唐時,莆田黃石已成為閩中商業中心;明代,仙遊楓亭商賈雲集,是閩東南沿海的商貿重鎮;明末以來,涵江商業日漸發達,及至近現代被冠以“小上海”之稱。總之,自古以來凡興化商人的腳步走到哪裏,就會在哪裏落地生根,形成興化商幫、興化村、興化街(莆田街),所以曆史上就有“無興不成鎮”的俗諺,更有“無莆不成鎮”的俗稱。到了民國,莆田人經商達到了最盛時期。尤其是莆田的城裏、涵江、梧塘、江口、萩蘆等地外出經商的人數最多。上海、南京、蕪湖、紹興、寧波、溫州、沈家門等都有大量的興化商號和貨棧。
莆田人有著尊奉媽祖的悠久傳統,他們信奉媽祖,敬拜媽祖。除了祈求平安吉祥之外,求財,求子,問前程,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祈求媽祖的庇佑。正是在這種文化大氛圍浸染下,人們對媽祖的神靈深信不疑。而商人外出經商,更加信奉媽祖。他們出門在外,往往要請求媽祖保佑家人健康平安,吉祥如意;他們還祈求財運,保佑生意發達,財源滾滾,前程似錦;據《敕封天後誌》載:“商人三寶航海經商,曾詣祠拜禱,祈求媽祖庇佑,後果然進展順利。”可見,古時莆商就非常信仰媽祖。
莆商不僅把媽祖信仰帶到全國各地,而且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要在各地由小到大逐漸地建起媽祖廟或天妃宮。莆田商人在外“抱團”,精於交際,到處設立他們的會館以議事、聯誼,而且都以媽祖作為他們會館的主神。在他們的帶動、傳播和感染下,媽祖也隨之成為沿海地區信仰崇拜的主流。比如,南宋時期,媽祖信仰已在沿海省份傳播,浙江杭州已有多座媽祖廟,廣東在宋代也有了天妃廟。劉克莊曾說:“廣人事妃,無異於莆”。明清時期,在南京有兩座天後宮,一座在城北下關區的天後宮,一座在城南建鄴區的天後宮。他們都與莆商有關。據南京地方史料記載,莆田人在清代的南京白下區,還建有一座名為“莆田文獻會館”。它實為莆田籍商人來南京經商的同鄉會址,是莆商的聚集地。華東地區是莆商聚集最多的地區,也是天後宮眾多的地方。江蘇的無錫、太倉、淮陰、蘇州、昆山、鹽城;浙江的杭州、溫州、寧波、定海、象山、麗水、蒼南;上海的鬆江、黃埔、閘北、南彙、崇明等地均有天後宮。媽祖文化在這些地方的傳播,除了官方推動以及福建其他地區商人的因素外,大都與莆商的推動,和莆田與這些地區的陸上貿易、海上運輸密不可分。
改革開放以來,媽祖文化的開放意識日益熏陶著莆田人的發展觀念,孕育了“勇闖天下,誌在四方,吃苦耐勞,自強不息,戀祖愛鄉,報效桑梓”的莆商精神。莆商群體雄風再起,英姿重現,目前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多達五十多萬人,從天山南北到珠江兩岸,從高原雪域到東北林區,無處不見莆商的身影。他們在建材、地產、木業、醫療、茶業、家具、建築等多個行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經商過程中,他們不忘把源於家鄉的媽祖文化帶到異地他鄉,加以弘揚傳播,有的在自己家中供奉媽祖,有的在公司地建有專門場所祭拜媽祖。更重要的是許多外地莆田商會把宣傳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列為商會重要工作之一擺上議事日程,甚至許多商會還有專門宣傳媽祖文化的出版物。
三
莆商推動媽祖文化的交流還與這支群體宣傳媽祖文化、踐行媽祖精神相關。這些闖蕩市場的莆田商人,在家鄉媽祖文化氛圍的長期熏陶下,身上不僅體現了文獻名邦的儒商氣質,而且思想上深深地刻上了媽祖文化的烙印,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心理導向,表現為敢於拚搏的性格、開放包容的心態、四海為家的觀念、強烈合作的意識,同時影響著廣大莆商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情操。也正是因為有媽祖精神的熏陶和影響,廣大莆商才能不斷搏擊商海,馳騁商界,創造輝煌,飲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