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深深地影響著莆商的經營之道,成為莆商的文化共識。莆商經營作風正派,能夠高度融入當地社會。他們講誠信、重名聲、注重貨物質量,講究周到熱情服務;他們恪守信用,不敢以次代優,更不敢短斤少兩,做到公平交易,童叟無欺,不賣假貨,不以假亂真,隻收合理低廉費用;他們掌握熟練精湛技術,主張生財有道,靠貨對路,為人處事態度和睦,送貨上門,隨叫隨到,有求必應,既尊重貨物的質量,更尊重人的價值,在各地取得良好信譽。
媽祖文化中所蘊涵的中華傳統美德如取義修德、舉義行善也影響著莆商的商業道德和行業道德。莆商對謀生之艱難深有體會,這個群體的經商曆程,大多從賣魚賣菜、修傘補鍋、做紐扣起家。他們背井離鄉,披星戴月,辛勤勞作,精打細算,平時生活都很儉樸,食穿樸素,衣著隨便。出門不坐車子,不坐轎子,有時還穿草鞋到處奔走,在千辛萬苦中創業,白手起家。一旦有所成就,就會返回鄉梓、置族產、修家譜、建祠堂、立家塾、修路築橋、修建學堂醫院。不少人秉承的宗旨是:“念上祖遺澤,神明庇佑,遂成富賈”(渭陽黃氏家族)。有了這種理念,不少人在家鄉需要做慈善事業時,無不慷慨解囊。例如渭陽黃氏家族就在清朝經商發跡後,“重修興安會館……三江口聖母宮、涵江保尾神廟等,凡有建造,莫不捐助”(黃炳任《渭陽“義興房”發跡追述》)。
眾多莆商在以智取勝、發家致富之後,都願意慷慨回報社會。這其中愛國濟民的事跡不勝枚舉,燦若繁星。例如,抗戰時期,他們曾經踴躍捐獻。在響應陳嘉庚組織發動的汽車司機回國幫助抗日隊伍中,莆仙籍商人和僑胞踴躍參加,在犧牲千人司機中,莆仙籍占二十多人。凡對各地發生的天災人禍,他們都樂善好施,救貧濟困。例如2008年至2009年間,莆田市就有八十多家民營企業捐款一千多萬元,參與扶貧助學。在汶川5.12抗震救災中,莆商累計捐資捐物總值近億元。
他們學習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在致富後更是不忘祖先,不忘家鄉,思鄉念祖,一往情深,竭盡所能造福桑梓。對家鄉凡涉及到發展媽祖文化事業的公益事業,他們更是積極踴躍,奔走呼籲,率先參與,樂於奉獻。如媽祖閣自2006年12月5日正式開工建設以後,共有68位海內外企業家、慈善家、社會人士承諾捐贈2955萬元。其中福建正榮集團董事長歐宗榮捐資200萬元、福建眾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金和捐資151萬元。2007年3月16日這一天,由莆田市北京商會組織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單在京莆籍企業家就踴躍認捐1139萬元支持家鄉的媽祖文化事業建設。中華媽祖文化研究院於2007年奠基後,共有36位企業家、慈善家、社會人士承諾捐贈1594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089萬元。新加坡金鷹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江和先生多次到莆田朝拜媽祖,他不僅捐贈莆田學院1000萬元,還毅然捐贈500萬元作為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發展基金,並選擇在莆田投資林漿紙一體化項目,這也是莆田市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項目。媽祖文化的多元服務功能提高了海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動著莆田經濟板塊的抬升。許多企業家們都說,建好媽祖城,打響媽祖品牌,把媽祖聖地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濱海城市,是每一個興化兒女,特別是我們這些企業家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