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媽祖文化的新聞報道(1 / 3)

陳建平

打開百度網站,輸入“媽祖新聞”,出現的搜索結果是一百九十萬多條。在媽祖文化的廣泛傳播過程中,新聞的力量功不可沒,不僅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發揮了鼓勵、肯定、引領和深化的巨大作用。

媽祖故鄉莆田市是媽祖的誕生地和媽祖祖廟的所在地,也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還是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址所在地。在世界性的媽祖新聞傳播熱潮中,莆田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更有獨具特色的人文優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級政府對媽祖文化的日益重視和媽祖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推動了媽祖文化的傳播和媽祖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而對莆田市的媽祖新聞報道,則呈現出報道氣勢持續增強、報道內容逐漸豐富、報道影響不斷提升的喜人態勢。

一、報道氣勢持續增強

改革開放前,由於“十年動亂”造成的思想禁錮,媽祖信仰被列為封建迷信,大陸新聞媒體對媽祖信仰的宣傳還不敢涉及。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至改革開放之初,伴隨著思想解放的浪潮,許多禁區被打破,但對媽祖文化的宣傳報道,仍然是猶抱琵琶半遮麵,涉及較少。

據了解,改革開放後,最早涉及媽祖的新聞報道,當屬宋元模先生主編的《莆田鄉訊》和《莆田政協報》。這兩家由政協創辦的對外報紙,較多地登載了一些媽祖信俗源流、媽祖故事、媽祖文物新聞,但多以資料性的整理和介紹為主。當時,莆田縣人民廣播站、《興化報》(後改為《湄洲報》)也有一些零星的涉及媽祖的新聞。

真正意義上規模的媽祖文化新聞報道,從1987年媽祖羽化千年活動開始。當年,莆田市舉辦“媽祖千年祭”活動,吸引了近十萬海內外媽祖信眾前來參加。此前,美聯社就發出消息,預計有2萬名台灣信眾將從海上直接往湄洲島朝聖。但由於海峽兩岸近四十年的阻隔,台灣信眾無法直接前來,隻有數百位台胞通過日本等地,轉途到達湄洲島參加“千年祭”,但台灣信眾衝破藩籬的氣勢已經形成,迫使台灣當局於“千年祭”之後3天,即做出“開禁”決定,開放部分台胞赴大陸探親。

在“媽祖千年祭”活動前,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媽祖研究資料彙編》、《海峽天後東渡台灣》等書籍。活動中,莆田市舉辦了首屆全國性媽祖信仰源流展、媽祖書畫展,經濟貿易洽談會等一係列活動,仙遊度尾劇團巡演了二十多場莆仙戲神話劇《海峽女神》。這些相關媽祖文化活動的新聞,都被《湄洲報》、《莆田縣人民廣播電台》等莆田市媒體所報道。其中,莆田縣人民廣播電台播發了專題節目《媽祖其人其事》,獲得了福建省廣播好新聞獎。《湄洲報》和《福建日報》發表了題名《弘揚媽祖文化,兩岸共襄盛舉》的通訊,影響較大。台灣《人間》雜誌社記者鍾俊陞也前來采訪“千年祭”活動,並發表了相關報道,成為台灣媒體較早赴莆田采訪媽祖信俗活動的記者。

影響深遠的是,正是在此次媽祖學術討論會上,上海師範大學林文金教授提交的題為《重視媽祖文化研究》的論文,第一次使用了“媽祖文化”這一概念。經《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光明日報》、《瞭望》雜誌等媒體報道後,推動了閩台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轟動全國。隨後,媽祖文化在眾多海內外新聞媒體報道中被廣泛提及,成為一個專有名詞。

此後的1989年5月上旬,台灣宜蘭縣南方澳南天宮二十多艘漁輪首次直航湄洲灣,到湄洲媽祖祖廟朝聖,開啟了兩岸直航的先河。此舉又成為莆田和兩岸媒體的聚焦點。莆田縣廣播電台、《湄洲日報》相繼推出《台灣大型船隊首次直航湄洲灣》的報道,福建人民廣播電台、中新社等兩岸媒體也對此作了重點報道,在海內外引起較大反響。

尤為突出的是,1997年1月至5月,莆田湄洲媽祖金身巡遊台灣102天,駐蹕34座宮廟,受到台灣同胞上千萬人次的頂禮膜拜,巡遊之地十裏長街迎媽祖,火樹銀花不夜天,贏得了海內外媒體大量集中的報道,掀起了海內外媽祖新聞報道的又一高潮。台灣島內輿論感歎:從來沒有一個活動能吸引這麼多人參加,也從來沒有一個人能把不同派別的政治人物聚在一起,隻有媽祖做到了。

隨後,湄洲媽祖金身巡遊金門等地,在莆田舉行的媽祖文化宣傳周、天下媽祖回娘家等活動,都激起了媽祖新聞報道的一波波熱潮。特別是2006年9月,台灣媽祖聯誼會組織50家媽祖廟、4300名媽祖信眾與在大陸的2700名台胞一起,彙成七千多人的謁祖進香團,是迄今為止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台胞赴大陸的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台灣中視、台視、華視、民視、東森、中天、TVBS、年代、三立等十多家新聞媒體的五十多名記者隨進香團一路采訪,這是台灣媒體首次集中到莆田采訪媽祖信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