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媽祖信俗申遺,又促成了新一輪媽祖新聞的報道熱潮。申遺過程中,莆田本地及福建省級媒體就進行了跟蹤報道;申遺成功後,海內外數百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大量集中的報道,如《莆田捧回媽祖信俗“世遺”證書》、《一次凝聚民族感情的申遺活動——五洲媽祖信眾全力推動“媽祖信俗”申遺記實》等。
從本土莆田鄉訊、莆田縣廣播站、莆田政協報、湄洲日報以及後來創辦的莆田電視台、莆田晚報、莆田僑鄉時報、莆田學院學報、中華媽祖雜誌等的新聞報道,到海內外數以千家報刊、電台、電視台、網站的關注報道,這些年來,參與媽祖文化新聞報道的媒體不斷增加,形成了涵蓋各層次的媽祖文化新聞報道態勢。
二、報道內容逐漸豐富
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媽祖不僅僅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力量,它在台灣已經紮下了根,緊緊聯結著海峽兩岸。兩岸人民相通的炎黃血脈和相同的文化基因,也使兩岸鄉親對民間文化的認同割舍不斷,抹煞不了。
媽祖故鄉媽祖文化的新聞報道,早期僅僅停留在反映兩岸信眾共同參與的民俗交流活動上,主要反映媽祖信俗的魅力及海峽兩岸的“五緣”關係,報道題材比較狹窄,報道形式多以消息和曆史資料介紹為主,內容也比較單薄,主要介紹一些媽祖宮廟、祭典、文物以及媽祖信俗的動態活動,如台灣及海外進香團隊前來朝拜,媽祖紀念章、郵票、宴菜、金幣、書籍、音樂光碟等的製作發行,涉及媽祖信俗的晚會、學術研討會的舉行,戲劇和影視作品等的創作。
隨著政府的強有力推動、媽祖文化內涵的不斷挖掘以及兩岸交流交往的日趨熱絡,媽祖文化新聞報道的領域不斷拓展,報道內容也逐漸豐富。
1.政府的引導和推動:為打造媽祖文化的品牌,這些年來,莆田市相繼舉辦了11屆“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每屆都輔以一係列配套活動,吸引了大批海內外觀眾和嘉賓。中央電視台已在湄洲島媽祖祖廟天後廣場舉行了6次大型文藝活動。省廣電集團聯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等部門,還先後在台南、台中、彰化等地舉行了8場大型“媽祖之光”文藝晚會,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和莆田媽祖宮廟均組團參與。這些活動的開展,推動了媽祖文化的傳播,也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新聞媒體的聚焦,促成了大批媽祖文化新聞報道的推出。其中較突出的有:《人民日報》的《媽祖文化聯鄉情》,新華社的《弘揚媽祖信仰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福建日報登出的《媽祖文化傳播四海》、《弘揚“媽祖文化”搭架“海峽金橋”——莆田市政協圍繞黨委中心推動兩岸交流促發展記》,中新社的《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三尊媽祖像,見證兩岸情》,《南方周末》的《湄州媽祖:遊離在海峽之間的神》,香港文彙報的《媽祖一尊神明,兩岸共仰》等。
2.媽祖文化內涵的挖掘:媽祖文化內涵深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與中國曆史文化的諸多方麵,如社會學、曆史學、人類學、航海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民俗學、統計學、宗教學、建築學等諸多學科,有廣泛深刻的內在聯係。媽祖文化的重要內涵,還在於她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中起著不可替代的紐帶作用。媽祖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提高,這是由於媽祖文化富有魅力,更有人民性,這才是她久傳不衰的關鍵所在。自1986年莆田縣政協召開全省性研討會後,全國媽祖研討會、媽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多次舉行,在湄洲島舉行的“湄洲媽祖·海峽論壇”已連續舉行了6屆,每屆都有特定的主題,吸引來一批批海內外專家學者參與,進一步挖掘了媽祖文化的內涵。媽祖文化的研究進程、研究成果,媽祖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在政治、經濟生活以及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也被眾多新聞媒體不斷反映。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報道有:《和平統一,文化先行——訪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先生》、《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媽祖文化被國家正式定名》、《兩岸情緣——情係媽祖》、《中國媽祖文化為何千年不衰》等。
3.兩岸交流交往的日趨熱絡:2004年,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在莆田市成立,會址設立於莆田,標誌著媽祖信仰現象被國家正式定名為媽祖文化,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源地。協會首批會員單位就有兩百多個,其中包括台灣會員單位五十多個,並創辦了《中華媽祖》雜誌、聯辦“天下媽祖”網站。在協會的組織推動下,諸如“媽祖文化知識競賽”、“媽祖文化全球征文”、“全球媽祖攝影展”、“天下媽祖回娘家”等許多活動在莆田開展,或以莆田為主跨省區進行。有關這些媽祖文化活動的新聞報道更趨活躍。兩岸間的媽祖情緣得到了更深入的反映。一大批致力於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人物通訊也紛紛出現;兩岸媽祖文化機構弘揚媽祖精神,聯手抗災、扶貧助學、獻愛心的報道也大量增加;媽祖文化作用於經濟領域的深度報道也見諸報端。如:《台胞謝銘洋先生的精神家園》、《祖廟是我們的心靈原鄉》、《矗起心中的女神》、《跨越海峽的親情》、《媽祖文化:譜寫“先行”新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