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一民俗活動報道到多層麵寬視覺全方位(包括文化、政治、經濟)的報道,體現了媽祖文化新聞報道的豐富多彩。
三、報道影響不斷提升
新聞是時代的反映。媽祖文化的新聞報道,從狹小走向廣泛,從單向走向多元,從淺表走向深層,也烙刻著時代鮮明的印記。
特別是2006年1月12日至16日,國家主席胡錦鑄在福建視察時指出:“……媽祖信仰深深地紮根在台灣民眾的精神生活當中,福建要運用這一豐富資源,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是國家主要領導人首次明確對媽祖文化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對兩岸媽祖文化交流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對媽祖新聞報道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胡錦濤主席有關媽祖信仰的指示,就多次被新聞媒體應用。
這種推動力,首先表現在媽祖文化活動的組織上升到省級、國家級層麵,其影響力也隨之擴大提升。福建省舉辦的“海峽論壇”已有兩屆,每屆首站活動,均放在媽祖祖廟所在地莆田湄洲島舉行。央視“心連心”藝術團已先後兩次到莆田湄洲島演出。海峽兩岸四地中秋民族音樂會也連續兩次在媽祖祖廟舉行。這些活動通過東南衛視、央視向全世界播出後,產生了巨大影響。而這些活動經由新聞記者用消息、通訊、側記、綜述、人物專訪、新聞圖片、廣播電視專題等報道出來後,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較有分量的報道如《萬水千山總是情》、《海峽隔不斷的詩情》、《海上明月共潮生》等。
這種推動力,也表現在兩岸媽祖文化機構的互動以及兩岸同胞親情的拓展深化中。近年來,不管是大陸的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天下媽祖回娘家、“心連心”演出、海峽論壇活動,還是在台灣的媽祖繞境、“媽祖之光”文藝演出等活動,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後祖祠、文峰天後宮、台灣媽祖聯誼會、台灣大甲鎮瀾宮等兩岸媽祖文化機構都互派團隊參加。台灣政要和知名人士則紛紛為媽祖祖廟、媽祖祖祠提字。台灣地震、汶川地震等災害發生後,兩岸媽祖文化機構都發動宮廟和信眾捐款捐物,體現出濃濃的同胞親情;台灣媽祖聯誼會還向汶川地震災區捐建了一所現代化的“媽祖幼兒園”。這些互動交流和愛心奉獻,都被新聞媒體多方位多視角地進行了報道,如《海峽兩岸同謁媽祖》、《海峽隔不斷的血緣》、《連戰、宋楚瑜為湄洲媽祖祖廟題詞》、《這裏是我們的根》、《媽祖之光赴台演出盛況空前》、《探尋閩台曆史文化淵源》等。
這種推動力,還投射到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中,促成了《湄洲島奇緣》、《媽祖》音樂劇、《媽祖》電視連續劇等影視作品的創作和拍攝,也推動了莆田市的對外交流。基於媽祖文化的牽線搭橋,加拿大坎伯蘭市市長多次來到莆田參拜媽祖,並在坎伯蘭市修建了媽祖廟,還與莆田市結成了友好城市。而在莆田市的發展建設中,中鐵集團投資建設的媽祖城項目不斷推進,湄洲島創建國家5A級景區的申報工作正在緊張進行。莆田市還雄心勃勃地規劃建設“世界媽祖文化中心”。這些也都被新聞媒體廣為宣傳,如《媽祖文化,撬動莆田經濟板塊抬升》、《陽光照耀媽祖城》、《海峽風吹進溫州城》、《兩岸媽祖文化機構攜手向災區獻愛心》、《老外也打媽祖牌》、《伸過太平洋的握手——媽祖文化為莆田市與加拿大坎伯蘭市“聯姻”》、《莆田要靠媽祖拚經濟》等。
從兩岸文化交流到對外交流,從對外交流到打媽祖牌招商引資,從招商引資到推動莆田建設和發展,媽祖文化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呈現出與時代脈搏緊密互動,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