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洶湧澎湃的科學技術革命浪潮正在震蕩著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一係列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業的出現,引起了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它的規模、速度,都是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在這場世界性的高新新技術革命中,對整個世界的社會經濟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為了競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研究這場新技術革命,製訂自己的發展戰略和對策,其突出的一條是人才開發戰略。發展教育,抓人才引進,加強對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這是世界各國開發人才資源的主要途徑。科技競爭實質是教育競爭、人才競爭,誰擁有高科技人才,誰就迎接了未來。
在新技術革命挑戰麵前,黨中央、國務院總結了曆史的經驗,高瞻遠矚,提出90年代經濟建設要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鄧小平用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學說,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科學論斷,其理論和實踐意義是非常巨大的。隻要我們不斷增強科技意識,高度重視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自覺地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著素質的軌道上來,就能保證本世紀經濟戰略目標的勝利實現。
當前,要搞活搞好大中型企業的經濟,除了改善企業的外部環境、轉換經營機製之外,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是搞好大中型企業經濟的根本途徑。然而,企業要實現科技進步,關鍵是抓好職工教育,特別是抓好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努力提高全體員工的科技意識和科技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大力開發科技人才資源。
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是對在職科技人員不斷進行知識更新補缺、拓寬知識麵,學習新技術、新理論、新工藝的一種教育製度。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措施之一,也是企業推進科技進步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本對策之一。因為繼續教育的對象是專業技術人員,其重點是大學後和中高級技術職務人員,他們都是企業的業務技術骨幹,很多還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對這部分人,結合科研設計、工程施工、生產任務和經濟活動進行新技術、新理論、新工藝等繼續教育學習,是一種最直接、最有效、最快地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教育。它有時間短、內容新、見效快之特點,是一種投入少、產出大、效益高的教育形式,也是企業開發人才資源的主要途徑。
科學技術發展是日新月異的,企業的生產設備和人員是相對穩定的。企業要適應科技迅猛發展,設備更新換代周期就要加快,企業的科技人員就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來適應形勢的發展要求,繼續教育就應運而生,隨科技發展而發展。誰不學習,誰就落伍,企業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失敗。因此,繼續工程教育與企業科技進步是息息相關,互相促進,互相製約,關係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領導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來重視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的社會現實。生產力的要素主要是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資料)。生產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滲透在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中的科技含量。因此,科學技術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這是生產力內部結構的重大變化。教育培訓是傳遞科學技術知識,把科技傳遞滲透在生產力的要素之中。“實現四個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的道理就在這裏。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更直接、更有效地把科學技術傳遞滲透在生產力的要素之中,加速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高了勞動效率,真正做到企業發展依靠科技進步。
目前,有些同誌對依靠科技進步的認識不夠全麵,把科技進步看成是科技自身的進步,而把提高職工隊伍素質、開展科技人員繼續教育、開發人才資源等排斥在企業科技進步內容之外。由於對企業科技進步理解得狹窄,造成在一些企業中,重視技術設備引進,忽視了對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知識更新的繼續教育,職工隊伍素質低,從而使這些企業雖然引進了新的先進技術設備,但設備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生產不出高質量的產品,市場競爭力低,企業收不到應有的經濟效益。科技進步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使用高效率的勞動手段和先進的操作法,推動企業生產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企業科技進步主要體現在勞動手段和工藝流程的先進性,即是不斷把科技滲透應用於生產經營活動中去。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要有高素質的職工隊伍與之相適應。一八現代化企業,除了有現代化設備之外,還需要有現代化的人和現代化的管利,缺一不可。因此,企業科技進步的內容應包括:技術改革創新,職工隊伍(特別是科技人員)素質不斷提高,科學管理不斷完善等三個方麵,通過開展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可以保證企業技術創新不斷進行和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具有高素質的科技人員和業務管理人員,又是再次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的基本力量。新的技術和管理創新又要求對科技人員進行新的智力開發,進行新的教育,形成繼續工程教育與企業科技進歩相輔相成、互相依存、互相促進、互相製約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