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企業發展戰略與繼續教育(1 / 3)

當前,我國經濟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形成和發展。國務院發布的《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規定:企業轉換經營機製的目標是:使企業適應市場的要求,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單位。由此可見,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大力發展自己,增強實力,更好地適應市場,製定出切合實際客觀可行的發展規劃。那麼,企業在製定實施發展戰略的同時,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以推動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這一課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就我們銅陵公司“八五、九五”發展戰略談談繼續教育的重點以及如何開展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

一、戰略的呼喚

近幾年,我們銅陵公司根據企業發展需要,采取多種手段和措施,加強企業的繼續教育,尤其是注意加強對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在內容上既開展一些“短、平、快”普及性知識教育,也搞了一些“高、新、尖”等較高層次的培訓。從形式上,既采取送出去,集中辦班等正規劃係統培訓辦法,又采用請進來,舉辦一些短期培訓班,專題講座等教育措施,基本上滿足了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的需要。從整體上推進了科技進步,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從1986年到1991年,全公司共完成科研項目125項,有80餘項通過了上級有關部門鑒定,66項獲得省市和總公司科技進步獎,其中獲總公司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獲國家專利2項。在新產品研究和開發方麵,“七五”以來,先後開發銅材、建材、化工等係列30多種新產品。這些科技成果,對促進銅陵公司技術進步,提高技術、設備和管理水平,增強經濟和社會效益,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七五”期間公司經濟效益和整體發展後勁都上了一個新台階。但是,銅陵公司這個40年曆史的老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也比較明顯部分礦山和冶煉生產工藝落後,裝備陳舊,直接影響綜合生產能力的發揮,采、選、煉工藝技改任務繁重:部分礦山老化,生產能力不斷消失,老礦的轉產,新礦的開發迫在眉睫;產品生產結構優化調整步履維艱,現有多種經營,多數技術起點低,企業自我發展能力脆弱,缺乏應有的活力;特別是人才不能適應企業自我發展需要,人才骨幹的接替受“斷層”影響大,技術型、複合型、外向型、經營貿易型等高尖人才奇缺。顯然,這些問題對企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為了徹底改變被動狀態,使公司跳出低穀,投入商品經濟的大潮.公司的決策者們自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以後,積極籌劃公司“八五”和“九五”發展戰略,發動全公司職工共同討論,繪製了“用九年時間,再建一個四十年建成的現有規模的銅陵有色金屬公司”的宏偉藍圖,1992年3月7日公司經理劉玉恩與有色總公司總經理費子文簽訂了到2000年的“投入產出總承包方案”。總承包發展目標是:投入19.5億資金,重點用在幾個大型新礦區(段)的建設,兩大冶煉廠技改和多種經營發展上。到本世紀末,公司自產銅由2萬噸提高到4-15萬噸,粗銅由6萬噸提高到12-13萬噸;2萬噸提高到8-10萬噸5實現利稅由1個億提高到2個億以上,從而形成采、選、煉、加工四大主體工藝和銅材、建材、化工、輕工、機電五大產業的現代化聯合企業。

二、突出的矛盾

戰略目標確定後,如何實現,是成倍增加人員去打人海戰役.還是緊緊依靠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呢?回答很明確,應該是後者。戰略規劃指出:要實現再建一個銅陵公司的宏偉目標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靠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靠現代化的管理和相配套的經營貿易手段。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最活躍,最根本的要素。繼續教育的意義,在於通過對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和補缺的高層次在職教育,使他們根據本崗位的實際需要,盡快掌握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達到不斷輸入科桂信息,調整知識結構,擴大知識領域,把科學轉化為技術,技術應用到生產和工作中去,驅動企業不斷前進。所以,有的一致認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教育又是科技的搖籃,這種提法是不過分的。

為此,公司必須建立一支與發展目標相匹配的素質高、結構合理、專業配套的技術隊伍。這支隊伍的形成,無疑需要大量地引進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切實加強對現有專業技術幹部的專業培訓。以盡快提高整體專業水平適應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離不開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又必須由企業職工,尤其是工程技術幹部率先掌握。要使工程技術人員不斷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就必須對他們不斷進行學曆後的繼續教育。那麼,繼續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應該是緊緊圍繞企業的發展戰略需要,並為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二者是統一的。下麵,從公司發展戰略規劃中分析一下礦山、冶煉、加工、經貿等四個方麵的突出矛盾,從中找出繼續教育內容的重點所在。

礦山:我公司是一個長期從事礦山開采的銅原料工業基地,年產銅多年來在2萬噸,公司規劃到2000年銅產量要達到I5萬噸,翻一番再拐過備。礦山的主攻方向非常明確:一是安慶銅礦盡快達標達產;二是加速大團山、冬瓜山新礦體開拓,使這一地區最終形成年產量達3萬噸的大型礦區;三是加速天馬山硫金礦的擴建工程,使這一個礦的全年金產量達600千克以上;四是抓鳳凰山銅礦的露天開采,中段的延深開拓。這些大的工程建設投產靠什麼,主要靠新的先進設備,先進的采礦方法得以實現,如提升係統,安慶銅礦已采用了計算機自動控製裝置;大團山副井將安裝特大型罐籠(一次載80人),並采用電子計算機自動控製;冬瓜山采用雙箕鬥提升和自動控製裝置,達到九十年代國際先進水平。開拓係統,采用牙輪鑽深孔,大直徑、高中段崩落的高效率采礦方法,逐步實現全尾砂膠結充填。先進的采礦方法的使用和新設備的應用過程中,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過關,這些技術問題,操作工人要掌握,而技術人員更要首先掌握。如:大直徑深孔技術,充填的濾水和凝固技術,球形藥包爆破技術,價值100萬元的美國4立方米裝運機使用維修技術,電子計算機操作編程技術等。此外,幾個新礦區普遍為礦體較深,有的大井不得不下掘到10%以下,由於礦體較深,地熱嚴重,自燃等問題出現必須解決岩爆、防火、降溫。甚至采取冷凍新技術排水的技術難域、因此,對從事采礦、地質、選礦、機電,自動化等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重點就是圍繞以上技術難題開展培訓和攻關。提高他們吸收、消化運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技術水平,保證礦山戰略發展需要。

冶煉:到2000年粗銅將由現在的年產6萬噸增加到12-13萬噸.電解銅由2萬噸增加到10萬噸,硫酸年產量達55萬噸,為達上述目標,兩個冶煉廠都要改造,其中一士基本是推倒重建,采用國際上先進的閃速熔煉工藝,主要設備從國外進口。一改長期以來的燒結(製團)、熔煉、吹煉老三段的傳統煉銅方法。使冶煉工藝達國際先進水平。立足現有工藝的改造配套,重點對工藝進行科技攻關.建成以“建成機械密封爐頂密閉鼓風爐富氧熔煉工藝”為特征的低汙染冶煉廠。兩個冶煉廠改造以後,產量大增,汙染問題得到了解決,效益可觀,人員還要減少,那麼,現在公司的冶煉專業技術幹部有多少能很好掌握這些先進設備和工藝呢?尤其是閃速熔煉工藝和設備,據了解為數不多。所以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任務就顯得十分繁重。我們認為冶煉係統培訓工作主要從五個方麵入手:一是計算機自動控製人員的繼續教育。兩個冶煉廠改造後自動化程度相當高,采用的是大型電子計算機全係統聯動控製。

不僅需要培養出一批熟練的操作人員,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一定數量的計算機維修和編程人員,而目前自動控製專業人員的高、尖人才非常缺乏。二是冶煉工藝技術,公司的冶煉專業人員從數量上看不算少,但從事閃速熔煉工藝的人員目前還找不出幾個,隻有從現在起就十分重視抓灌輸新土藝煉銅所需技術,才能保證冶煉廠改造後正常開車。三是外語的學習,兩個冶煉廠改造必然要大量進口國外設備,由此帶來大量資料的翻譯,說明書的應用,及設備儀表外文符號的掌握等新問題,大批操作人員要懂外語,專業人員更要能翻閱外文資料,這些專業人員還應該是既懂外語又懂專業的複合型人才。因是高砷選冶分離技術的攻關。五是進口設備的維護操作保養。機電方麵的技術人員水平也必須相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