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有“有形”和“無形”之分,“有形之痰”存在於肺部,是我們常說的那種痰。而“無形之痰”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機體出現病變的一種產物。濕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是指空氣或是環境中的潮濕,如淋雨、居處潮濕等,一旦“外濕”侵犯人體,稍不注意,人就會染上各種病症。“內濕”是指人體消化係統運作出現失常,當水在體內流動失控則會導致津液停聚;當飲食水分過多,或是過度飲酒、進食生冷飲料,都會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濕。
痰濕是人體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後而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常見脘腹痞滿、四肢困重、納少便溏、胸悶嘔惡等病症。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如下:
1.麵色少血色,白中發青,且缺少光澤。
2.口唇色淡,很少有口渴的感覺;舌質淡且胖嫩,舌邊有成排的齒印。
3.形體肥胖;容易疲倦,尤其是容易度過夏天,而冬天難熬。
4.易出汗;易耳鳴,尤其多見於60歲以上的人群。
5.大便次數多,不成形;早晨大便急,瀉得快;夜間有3~4次的小便,且尿量多、色清如水。
6.女性白帶過多。
痰濕體質者在養生方法上應以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為原則。需重點調補肺脾腎三髒,因痰濕之生,與肺脾腎三髒的關係最為密切。這樣才能達到宣肺化痰、健脾利濕的目的。
白芷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的根,是古代美容方中常用的藥物之一。《本草綱目》也曾記載,白芷“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麵脂”。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入肺、胃經。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消腫排膿,通竅止痛,燥濕止帶。主治頭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痔漏,癰疽瘡瘍,赤白帶下,皮膚燥癢以及疥癬等症。
用法與用量
口服,入煎劑6~10克,大劑量可用至30克。
品質鑒定
白芷以獨支、體重、條粗、質硬、粉性足、香氣濃者為佳。
保存
置於陰涼幹燥處保存,注意防蛀、防潮。
養生禁忌
患化燥傷陰之弊,陰虛火旺、肝陽上亢以及肝腎陰虛者忌用;癰疽已潰者也應慎用。
中藥配伍宜忌
與葛根配伍,一寒一熱,善除肌表之寒熱;
與黃芩配伍,寒熱並舉,黃芩可製白芷之香燥,白芷可引黃芩入陽明,共奏疏風散熱止痛之功效。與川芎配伍,祛風止痛之效增強;
與石膏配伍,寒熱並施,共奏祛風清熱、止痛消腫之功,等等。
白芷忌與旋覆花配伍。
藥膳養生方
菜品:川芎白芷燉魚頭
原料:川芎6克,白芷9克,鰱魚頭200克;大蔥、胡椒、生薑、鹽各適量。
做法:鰱魚頭去鰓、洗淨,大蔥、胡椒、生薑分別洗淨切片;川芎、白芷切片;將魚頭、川芎、白芷和大蔥、胡椒、生薑一起放入燉盅內,加適量開水,以小火隔水燉30分鍾左右,加鹽調味即可。
用法:隨量飲湯吃魚。
特色: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用於外感風寒所致頭痛及風濕痹痛、淤血疼痛等。
湯品:白芷鯉魚湯
原料:鯉魚1條,白芷5克,枸杞10克;料酒、鹽各適量。
做法:鯉魚剖洗幹淨,白芷、枸杞分別洗淨。砂鍋置火上,加適量清水,放入鯉魚,旺火煮沸,加料酒、白芷,用小火煮40分鍾。放入枸杞,繼續煮5分鍾,用鹽調味即可。
用法:吃肉喝湯,每周1~2次。
特色:鯉魚可健脾開胃、止咳平喘、安胎通乳,與白芷同煮,又有調節月經,緩解經痛,是女性的極品食療湯。
酒品:桃花白芷酒
原料:桃花250克,白芷30克,白酒1000克。
做法:將桃花、白芷與白酒同放入一個容器中,密封浸泡一個月後即可。
用法:飲服,每次15~30克,每天早、晚各1次。同時,取少許酒於掌中,兩掌對搓,熱後來回擦臉部患處。
特色:潤膚祛斑,活血通絡,用於麵部皮膚晦暗、黃褐斑及黑斑。
茶品:黃芩白芷茶
原料:黃芩(酒浸炒)、白芷各30克,茶葉6克。
做法:將黃芩、白芷共研成細末;將茶葉置於保溫瓶中,衝入沸水悶10分鍾左右;取茶汁趁熱對入藥末10~12克,攪勻即可飲用。
用法:代茶頻飲,1日內飲完。
特色:祛風止痛,清熱燥濕。可治療風熱夾痰所致的眉棱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