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緣起:新鄉土中國的夢想(1)(3 / 3)

“鄒平實驗”自1931到1936年實施的短短5年間,培訓學生達2400餘人,在發展農村教育,培養農業人才,傳授和推廣農業技術,進行農村行政組織改革等方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經濟建設——盧作孚的“北碚實驗”

1927年,盧作孚開始了以四川巴縣北碚鄉為中心的鄉村建設實驗。盧作孚認為,鄉村最缺少的是事業的建設,農民最需要的鄉建計劃是謀“民生”、保“民享”。盧作孚“北碚實驗”的主要內容是:第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推進鄉村現代化。盧作孚認為:“第一,任何建設,政治的或文化的,皆應以經濟建設為基礎”;“第二,必須增進人民的富力”;“第三,經濟生活為國家最大多數人所必須參加的活動,政治應為最大多數人謀最大福利,自應先致全力於經濟建設的運動”。盧作孚在北碚試驗區建立了鐵路、煤礦、紡織、水電等一大批交通工礦企業,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上,他大力發展文化和教育事業。第二,強調“實業救國”,自力更生,反對依賴軍閥政府。盧作孚從與軍閥合作進行鄉建實驗的失敗中認識到,依靠軍閥支持並不能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於是他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獨立創辦了民生公司,為鄉村建設事業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從而使他在整個鄉村建設實驗中擁有高度的自主權。第三,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盧作孚在強調自力更生的同時,重視借鑒外來經驗,他說,要“根據世界的最高記錄作為目標,根據國內目前的狀況作為出發點”,把西方國家“所有的產業運動……其方法、其曆程、其所達到的最高記錄,通通搜集起來”,以便為全國人民所認識。

盧作孚的“北碚實驗”從1927一直延續到解放前。經過20多年的努力,北碚實驗區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從“一個原是盜匪猖獗,人民生命財產無保障,工農業落後的地區,改造成後來的生產發展,文教事業發達,環境優美的重慶市郊的重要城鎮和文化區”,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

(4)生活教育——陶行知的“曉莊實驗”

陶行知認為要改造落後的中國,應先改革中國的教育,而“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就是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1927年,陶行知辭去東南大學教授一職,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在南京城外創辦了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後更名曉莊學校)。陶行知在“曉莊實驗”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基本主張,其主要內容是:第一,提倡“教學做合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陶行知認為“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第二,興辦鄉村教育學校,在農村中培養合格的鄉村教師。陶行知認為,鄉村教師隻有在農村裏培養,才能適應鄉村生活,具備培養鄉村建設者的能力。為此,他提倡“師範教育下鄉運動”,興辦鄉村師範學校,培養合格師資。第三,師生農民化。教育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成為“活教育”,學生入學第一天起就要在田裏幹農活。陶行知提出的口號是:“不會種菜,不算學生”,“不會燒飯,不得畢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使學校成為改造鄉村社會的中心,通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教師從而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的現代農民,由此完成教育改造社會的功能。正因如此,“曉莊實驗”當時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一大典範。

除以上四大鄉村建設實驗類型外,高踐四領導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在無錫黃巷,黃炎培領導的中華職業教育會在江蘇昆山徐公橋等地進行的鄉村建設實驗也很著名。此外,還有江蘇農礦廳在鎮江黃墟,國民政府內政部在上海俞塘,蘇州青年會在蘇州唯亭,學者顧君義在秦縣顧高莊,福建教育廳在福建閩侯五裏亭,章元善領導的華洋義賑會在河北,彭禹廷在河南鎮平等地的鄉村建設實驗也有較大影響。

2.費孝通的農村建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