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6)(2 / 3)

5“三五”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

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的最終目的是使農業發展從傳統農業進入現代農業。因此,現代農業是武義今後農業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武義縣有關部門經過考察,已經製定並開始實施現代農業的“三五”戰略,即以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以發展名品、名企、名社為三大抓手,強化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主導產業培育和市場品牌培育,著力實施農用地治理、種子種苗、農業現代化裝備提升、農業麵源汙染治理、農業保障等五大工程,大力推進農作製度創新、技術推廣方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

這五大發展戰略,不僅對武義特色農業的發展起到指導性的作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中的“生產發展”這一要求的實現。縣委書記李一飛在今年召開的“三農”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他指出:“推進新農村建設,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他還要求財政支農資金要重點用於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用於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同時,他特別指出,發展農村經濟首先是要大力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因此,特色農業是武義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的一大戰略。

五、武義經驗的人類生存策略意義

19世紀中葉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國家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工業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因而被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類為之所付出的代價卻是沉重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害和摧毀,這種損害和摧毀的嚴重後果日趨凸顯出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喪失、臭氧層耗竭等為特點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加劇,自然資源日益萎縮。麵對這些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人類生存正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我們是繼續向自然伸手攝取資源,吃子孫後代的“飯”,還是尋找出一條既有利於人類發展又保護環境的永續發展的道路?誠然,後者是我們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標。武義特色農業發展的經驗體現了武義人的生存智慧,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1.特色農業多樣性:人類生存的生態平衡基礎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曆史中,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人類學家李亦園把人類與環境的這種互動曆史分為三個階段,即采集狩獵階段、產食革命階段和工業革命階段。他指出在“產食革命”(FoodProductionRevolution)階段,開始生產,開始種植作物或飼養動物。農業的生產,實際上相當程度地改變那個地區的生態。在這個階段,人們會選擇專種一種植物,而排除其他植物生長,例如把雜草排除了,所以那個地區的生態也改變了。因此第二階段人與環境之間重要的現象就是改變了生態係統。

正如李亦園先生所說,專種一種植物,就會造成生態係統失衡甚至是破壞環境的嚴重後果。翁玲玲在第二屆人類學高級論壇上向我們介紹的台灣“檳榔西施”現象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檳榔在傳統的台灣社會文化裏具有特別的作用。一方麵,它具有實際用途(可以除口臭,可以防蛀牙,也可以去除瘴癘之氣);另一方麵,它具有禮物的意義(招待貴賓,男女定親的禮物)。檳榔是稀有之物,種植麵積很少。但是在1970年左右,為了追求資本主義最大利潤,擴大檳榔的種植麵積,在不適合種檳榔的地方大量種植。從而導致了嚴重的後果,首先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因為檳榔的樹根是淺性的輻射性的須根,沒有明顯的主根,對保持水土沒有多大作用,結果就造成了泥石流。二是對人類生理的破壞(口腔病變和不孕現象)。

這個慘痛的教訓告誡我們,在同一個地區種植多種作物,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才能避免環境遭受破壞的悲劇。在農業生產方麵,我們就要致力於解決生態平衡與農業發展的關係問題,武義特色農業的發展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從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優勢出發,因地製宜地發展最適合當地的農業產業,從而避免了改變生態係統的不良後果。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保持了縣域的生態平衡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