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到某一種產品的種植上,也注意到了維持生態平衡的問題。如在有機茶茶葉的生產管理方麵,做到了既考慮茶葉質量,又顧及生態平衡的維持。例如,當有機茶園草多的時候養一些羊,用羊吃草的習性達到除草的目的,另外,提倡在茶園裏養雞,利用雞吃蟲子時爪子的扒地可以鬆土,同時,利用它的糞便,可以用作有機肥的來源之一。在此,一個茶園就是一幅生物多樣性的圖畫。
人類學的理論強調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得以和諧發展的關鍵。人類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並非與其他生物相互敵對的,而要通過消滅其他物種來取得生存的資源。恰恰相反,每一種生物的滅絕都會影響到這個地球的生態係統的平衡,從而危及人類的生存。因此,生物多樣性,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生態平衡基礎。因此,武義特色農業的多樣性反映了武義人生存策略的智慧。
2.有機農業:人類生存的安全保證
1961年,美國女生物學家卡遜發表《寂靜的春天》這本通俗科學讀物,向人們生動地描述了由幹大量使用DDT等化學農藥,造成的對其他生物的嚴重殺傷,從此人們將再也聽不到蛙鳴鳥唱的春之交響曲,春天將變得死一般寂靜。這本著作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使人們感到生態危機的恐慌。
9年之後的1970年,羅馬俱樂部第一篇報告《增長的極限》發表。他們認為,對經濟增長最有影響的五個因素是:人口增長、糧食短缺、投資狀況、環境汙染和資源枯竭。而這五個因素是互相影響的:人口增長需要更多的糧食供應,從而需要更多的農業投資,而農業增產則需要使用更多的化肥和農藥,這又會使環境汙染日益嚴重,並且還要消耗更多的石油、煤等非再生資源,而環境汙染和生態資源枯竭反過來又影響人類自身。這兩本書給我們敲響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警鍾。
農藥、化肥等對環境保護、人類的健康,以及人類的永續發展的影響日益突出。如何解決增長極限問題,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探討,從而尋找一條有效的解決途徑。武義在這方麵進行了積極探索,發展出了以有機茶為代表的有機農業產業。有機茶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化肥、除草劑、合成色素、添加劑、防腐劑、生長素等人工合成物質,既保證了茶葉的質量問題,保證了消費者的安全,又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更難能可貴的是,有機茶以其自身優勢打入市場,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事實證明,以有機茶為代表的有機農業產業是解決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的有效途徑。從而使農業生產增長打破極限,進入更廣闊的前景。發展有機農業是一個值得探索的人類生存的途徑。
3.靠山“吃山”人類生存的明智策略
不同的族群因自然環境不同而積累出不同的生存策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許多依山傍水的族群賴以生存的模式。如遊耕民族——瑤族迫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為了生存,形成了刀耕火種,吃了一山過一山的生計策略。
由於高山的自然資源比較貧乏,許多山民以靠山吃山的生存方式,大量采伐山上林木,追捕獵殺山上的野生動物,從而破壞了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致使發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損失。
武義縣是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區,盡管政府采用下山脫貧的方式,轉移了大量山區人民到平原生存發展,但是還有不少農民仍然居住在高山上。在政府的指導下,山區人民走出了一條與別的地方不同的靠山“吃山”的生存方式,即住在山上的人們依靠高山,利用高山的自然環境優勢,發展高山蔬菜產業帶、筍竹兩用林產業帶、有機茶茶園等農業和經濟作物。如此一來,他們既發展了經濟又保護了環境,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靠山“吃山”。武義的山區經濟種植結構給我們提供另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策略。
以十二條產業帶來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有機農業和靠山“吃山”是武義特色農業的亮點,是武義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上的有益經驗,是人類生存策略的良性表達。
(第七章)工業園區:武義模式元素之三
武義是傳統農業縣,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改革開放後,武義逐漸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化初期階段,及時調整了工作思路,創辦了工業園區,引發了窪地效應、鯰魚效應和蛟龍效應,使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促進了武義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工業園區也就成了武義模式的一個重要元素。
一、工業園區:打造工業化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