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7)(2 / 3)

鳳凰山以它無可辯駁的變化漸漸平息了爭論。其後,經論證鳳凰山工業區被列為縣內第二個經濟開發區,享受省級開發區——浙江武義經濟開發區的有關優惠政策。

一家家企業陸續落戶鳳凰山,昔日的荒山野嶺很快成了一個充滿朝氣的新興工業區。附近的村民紛紛“洗腳上田”當起了工人。鳳凰山工業區成為武義國企發展困難、改革逐步深入,全縣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形勢下工業經濟的一大亮點,成為了武義工業園區發展的突破口。1998年,武義縣確定縣域東北部地區為個私經濟發展重點區域,以鄉鎮工業小區為依托,大力興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

鳳凰山的巨變在震撼著人們的同時,也激起了武義經濟開發區的焦慮。作為武義唯一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建立5年多來,因為思想觀念與經濟體製的束縛一直步履艱難,開發區內除了一些商住用房,隻有很少的幾家企業入駐。麵對鳳凰山工業區迅速崛起帶來的挑戰,武義經濟開發區終於爆發出積蓄已久的能量。1998年一年,武義經濟開發區新開發麵積7.6萬平方米,引進企業18家。其後,王山頭工業園、桐琴五金工業園區、武陽文教旅遊綜合工業園區相繼創立。武義進入了工業園區快速發展時期,以縣城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中心,以毗鄰永康的桐琴、泉溪和靠近高速公路互通口的履坦、茭道為兩翼的“一中心兩翼”工業經濟重點區域的格局初步形成。

武義,開始全速邁入工業化。

二、改製:助推工業園區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武義經濟發展長期滯後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低。世紀之交,武義縣委、縣政府麵對“底子薄、基礎差;體製的滯後和製約”這兩大發展工業經濟的障礙,一方麵以“背水一戰”的信心和勇氣,對國有、集體企業進行了治根治本的改革,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體製;另一方麵,著力發展民營經濟,培育新生力量,夯實工業經濟發展基礎。

《武義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概括“九五”期間的成就時,使用了“三個突破”“思想觀念的突破,轉變了傳統的重農輕工、重糧輕副、重公輕私、重內輕外等小農經濟意識;體製障礙的突破,國有、城鎮集體企業的產權製度得到較為徹底變革,職工身份得到徹底轉換;經濟結構調整有新突破,通過項目引進、扶持技改、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初步形成四大工業支柱產業。”

企業改製,以摧枯拉朽之勢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國退民進”,通過徹底改製,生產要素配置得以優化,民營經濟在全新的廣闊舞台上長袖善舞,爆炸式發展,推動了工業園區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1.艱難的起飛

從1994年開始,武義縣大力推行以組建股份合作製為重點的企業改製。1996年下半年開始,又以買斷公有資產為重點,先後分兩批確定39家企業,進行股份合作製深化改革。兩次改製都由於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轉換經營機製難以到位,導致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仍在惡化,企業改革一時陷入困境。

1998年,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因企製宜、一企一策、破賣並行、股權集中、籌資安置、社保配套”的思路,對國營、集體企業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改製。一大批企業被破產、出售。同時,將原國有、集體企業正式職工身份,轉換為市場經濟體製下的勞動者。從“人人入股”到“轉換身份”,企業產權根據市場規則重新進行了分配,職工由“企業人”脫胎換骨成為“社會人”,實現了武義縣企業改製的第一次飛躍。

然而,在改製過程中,由於企業資產變現自求平衡,企業資產變現難,安置補償費缺口大,企業改革步履維難。一些企業雖然進行了改製,但職工身份沒有轉換,企業仍然以原有模式運作,造成虧損嚴重。工業經濟效益指標明顯低於周邊發達縣市水平。針對這一局麵,縣委、縣政府在2000年11月初召開企業改製工作會議,確定了“整體聯動、逆向操作、資產托管、市場運作”的企業改革新思路,並提出要在2001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企業改製。這一思路的提出徹底突破了“單個操作”的瓶頸製約,解決了企業資產變現、安置補償費和改製職工社會保障政策籌集問題,企業改製工作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到2001年,武義縣原國有、城鎮集體企業職工身份轉換工作全麵完成,初步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型勞動關係,創新了企業體製和經營機製。據原計經委、二輕等六大係統106家及其他係統13家企業統計,全縣通過企業改製共安置職工12978人,其中在職職工轉換身份7694人,退休定補人員托管3897人,農民合同工等安置1387人。